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盧拉險勝 中巴關係怎麼走?

博客文章

盧拉險勝 中巴關係怎麼走?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盧拉險勝 中巴關係怎麼走?

2022年10月31日 16:42 最後更新:17:21

當地時間10月30日晚間,巴西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結果正式出爐,巴西左翼勞工黨候選人、前總統盧拉·達席爾瓦以50.9%的得票率險勝現任總統博索納羅,當選下一任巴西總統。

盧拉將於2023年1月1日正式就任,任期四年。他在巴西聖保羅發表了勝選演講。盧拉強調,他將為全體巴西人民執政,在困難局面之下尋找讓巴西恢復民主、和諧生活的出路,嘗試彌合民眾之間的分歧。他同時承諾,新政府將致力於與貧困和飢餓作鬥爭。

盧拉發表勝選演講。AP圖片

盧拉發表勝選演講。AP圖片

與傾向於「反全球化」的博索納羅相比,盧拉始終致力於推動多邊主義合作,他將如何把巴西帶出「孤立」狀態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由於盧拉在前兩個任期內積極發展對華關係並促進巴中貿易往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他的回歸將讓一度經歷坎坷的巴中關係大幅改善。

現年77歲的盧拉是巴西勞工黨的創始人之一,曾是一名金屬加工工人,在巴西軍政府時期領導過罷工運動。他從2003年連任兩屆巴西總統,在任內致力於消除貧困,提升工人地位,被譽為「巴西歷史上最受歡迎的領導人」、「拉丁美洲最受尊敬的左翼政客之一」。

盧拉卸任總統後,2014年,巴西司法機關啟動了一項名為「洗車行動」的大規模反腐調查,盡管盧拉一直強調自己是無辜的,他仍在2017年被判腐敗和洗錢罪名成立。並失去了參選總統的機會。

不過,服刑不到兩年後,2021年3月8日,巴西聯邦最高法院裁決,盧拉此前因涉嫌貪腐所獲的所有判決「均無效」。盧拉重獲自由,此後投入到了2022年總統選舉之中。

盧拉的支持者在巴西街頭慶祝盧拉當選。AP圖片

盧拉的支持者在巴西街頭慶祝盧拉當選。AP圖片

在盧拉於2003年至2010年擔任巴西總統期間,巴西政府積極發展對華關係,中巴兩國貿易往來顯著增長。如今,盧拉時隔十二年再度上台,他的政府將奉行何種對華政策也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巴西《環球報》9月21日報道稱,盧拉在接受一檔電視節目採訪時承諾,在執政的前半年時間裡,他將致力於重建巴西與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良好關係。他同時也表示,巴西會盡力改善與歐洲的貿易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國際關係室副主任周志偉表示,盧拉前兩個任期內的巴中合作卓有成效,中國從2009年起成為了巴西第一大貿易夥伴,互惠的經貿往來對改善巴西民生起到促進作用,因此進一步推動對華合作顯然符合巴西的國家利益。

周志偉指出,盧拉向來強調巴西的發展中國家身份,致力於改革不平等、不公正的全球秩序,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爭取權益,這樣的國際觀也有利於中國和巴西在國際事務上的合作。

「我認為,中國和巴西會回到全方位合作的大好環境中去,氛圍會比博索納羅執政期間好很多。在博索納羅任內,中巴經貿合作依然保持上升趨勢,但盧拉的回歸有助於經貿關係進一步提升。此外,中巴兩國的政治關係可能也會有大幅度改善,在政治互信、國際事務的協調和互動等方面值得期待。」

但在今年8月的一次演講中,盧拉也曾談到中國大量出口制成品將使巴西面臨「去工業化」的風險。這似乎意味著,盧拉對於中國參與巴西經濟也感到「憂慮」。

對此,周志偉分析說,盧拉的目標顯然是要提升巴西的工業化水平和工業競爭力,這是巴西長遠規劃的合理意見,但並不一定代表中巴經貿合作空間就會隨之變小。他指出,中方可以通過投資和產能合作的方式幫助巴西發展工業,「這反而意味著更多的機會,甚至可以通過產業合作讓兩國的經貿關係進一步深化。」

在前兩個任期內,盧拉始終致力與發展中國家合作、推動多邊主義並擺脫西方國家對於巴西外交政策的干涉,這樣的外交策略也將延續到他的新任期之中。

巴西環球電視台網站稱,盧拉希望展現巴西的主權地位,以積極和高尚的外交政策贏得世界的尊重,通過合作、投資和技術轉移促進貧困國家的發展。同時,他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一體化視作「維護地區安全、促進地區發展」的重要方式。

盧拉在其政府計劃中寫道:「有必要推動建設一個致力於多邊主義、尊重國家主權、和平、包容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新秩序,這將考慮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和利益,為對外貿易、商業一體化和伙伴關係制定新的指導方針。」

報道稱,這份政府計劃還主張重建與非洲和拉美國家的南南合作,擴大巴西在多邊組織中的參與作用,加強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南美洲國家聯盟(UNASUL)、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CELAC)以及金磚國家等國際組織,不受約束地建立符合巴西利益的伙伴關係。

周志偉分析稱,多邊主義一直是盧拉乃至整個巴西的「外交傳統」,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是其優先目標之一。隨著盧拉的回歸,金磚合作的前景值得期待。

「盧拉在國際戰略層面的內核,是強化與新興大國之間的合作,與這些經濟增長最有活力的國家合作能夠促進巴西社會民生發展。另一方面,新興大國也是改革國際體系意願最強烈的群體,巴西可以通過與其合作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參與度。」周志偉說,「中國、俄羅斯、印度、南非等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新興大國,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巴西參與金磚合作的意願會更加強烈。」

盧拉去年也曾表示,應當用金磚國家和南南關係來平衡世界地緣政治,以與金磚國家相匹配的力度重拾對金磚國家的討論,「巴西將會強勢回歸並幫助金磚銀行變成南方國家發展的參考銀行,變成發展中國家的開發銀行。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讓我們可以希冀二十一世紀將會比二十世紀好得多的東西。」

此外,身為巴西左翼領導人的盧拉上台,或將助推拉美左翼浪潮。自2018年以來,該地區七個最大的國家中,已有六個國家選舉出了左翼領導人。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拉美研究專家約翰·柯克23日在卡塔爾半島電視台網站撰文指出,墨西哥、阿根廷、秘魯、哥倫比亞等拉美國家現在均由左翼執政,左翼的回歸表明該地區愈發抗拒美國的干涉。

但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分析稱,盧拉承諾會恢復巴西在多邊機構中的「傳統角色」,其外交政策也與博索納羅政府「反全球化」的主張截然相反,因此他領導下的巴西政府與美國、歐盟的關係有可能得到緩和。

對於盧拉任內巴西與美國的關係將如何發展,周志偉表示,盧拉一向強調國家自主,不會因為美國的霸權選擇「屈服」,但這也不代表他就會對美國採取排斥性的立場。他更可能尋求與美國達成一種平等、互惠的雙邊關係,在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之間維持「微妙的平衡」。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印度巴西

當白宮4月2日正式宣佈對所有進口汽車徵收25%的關稅,日本車企集體打了個寒顫。這道來自盟友的寒光閃閃的關稅大刀,正精準劈向他們多年來精心耕耘的墨西哥市場,其衝擊可能超過在中國與歐洲遭遇的競爭壓力。

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佈加徵關稅。AP圖片

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佈加徵關稅。AP圖片

墨西哥製造的戰略價值

由於本土市場容量有限,日本車企長期將北美視為核心戰場。日本車企推動銷售的核心競爭優勢源於經濟型汽車的高性價比,而墨西哥的低成本生產基地為此提供了關鍵支撐。

早在1966年,日產即在墨西哥設立首家海外工廠,比其1983年在美國田納西州建廠早了17年。如今,豐田、本田、馬自達等日企均已在此建立生產基地。

日產在美國的經銷商。

日產在美國的經銷商。

墨西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日本主要車企通過墨西哥向美國出口汽車88萬輛,其中日產貢獻33萬輛,在所有日本車企中所佔份額最大,超過三分之一。 另外,標普全球移動研究表明,日產在美銷售車輛的27%產自墨西哥,本田與豐田的墨產車比例分別為13%和8%。

這種生產佈局深刻改變了貿易格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在日產開設工廠的1966年,墨西哥對美出口額僅8.24億美元,位列第六大供應國;在汽車產業驅動下,如今墨西哥對美出口額已達4760億美元,躍居首位。

成本優勢遭遇政策衝擊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直接衝擊日本車企的商業模式。行業專家表示,車企可能不得不因關稅而提高售價,而經濟型汽車的消費者恰恰是對價格最敏感的群體。

AP圖片

AP圖片

SBI證券股票研究主管遠藤浩二表示:「車企因成本低廉而選擇在墨西哥生產汽車。並且,墨西哥產車型多為利潤空間有限的經濟型汽車,即使提價,也只能提一點點。」

麥格理移動研究主管詹姆斯·洪(James Hong)則認為,由於關稅根據車輛轉讓價格而不是零售價格計算的,若關稅成本完全轉嫁至消費者,相當於漲價20%,但對於已經在努力應對通貨膨脹的經濟型汽車買家而言,20%也是一個巨大的衝擊。

以日產為例,由於陣容老化、並缺乏混合動力車型,日產在美國已經舉步維艱。

值得一提的是,日產新任首席執行官、46歲的伊萬·埃斯皮諾薩(Ivan Espinosa)就是一位墨西哥人。對於來自美國現實的關稅威脅,他在上周稱日產已經制定了幾個預案,一旦關稅政策明確,預案便可以落實。

日產新任CEO埃斯皮諾薩。AP圖片

日產新任CEO埃斯皮諾薩。AP圖片

不過日產和豐田、本田一樣,均沒有發表明確的應對策略,僅稱考慮減少北美跨境供應,且如果美國長期保持關稅力度,可能會重組其生產網絡和供應鏈。

但詹姆斯·洪也強調,大多數車企也無法將生產從墨西哥轉移到美國,因為其目前在美國缺乏備用產能。

全球市場份額全面收縮

北美市場的動蕩,可能使日本車企失去最後一個支柱性市場。

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面對自主品牌智能電動汽車的全面進攻,日本車企的銷量面臨全面滑坡:豐田2024年在華銷量為177.6萬輛,同比下滑 6.9%;本田全年銷量85.2萬輛,同比下滑30.9%,且是2014年以來的最低記錄;日產全年銷量為69.6萬輛,同比下滑12.2%,且是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日系車在華的市場份額已跌至11%,比四年前的巔峰時期下降了13個百分點。

在東南亞,日本車企曾憑借在20世紀70年代進入的先發優勢佔據主導地位,並早早地實現本土化生產。因此,日本車企在泰國、印尼等國的市場份額長期保持在80%以上,在印尼一度達到90%。但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入局,日系車在東南亞的市場份額也在逐年衰減。

據彭博社統計,2019—2024年,日本汽車製造商在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的市場份額分別下降18、12、4.9和6.1個百分點,泰國、新加坡等國的日系車份額已降至35%。

在日本川崎等待出口的汽車。

在日本川崎等待出口的汽車。

在歐洲市場,日本車企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便遭到關稅打壓,並被迫於80年代在當地建廠生產,或是通過與歐洲車企聯盟(如雷諾-日產-三菱聯盟)進入當地市場。即便如此,在強勢的本土車企面前,日本車企在歐洲的市場份額依然處於較低水平。

在印度、中東、南美等全球南方國家地區市場,日系車的市場份額在20%—40%左右,但近年來,中國新能源車同樣集中發力中東與南美市場,同樣在削弱日系車的競爭力。

據統計,在1998年,日本汽車產量超過全球份額的20%,而中國當時的汽車產量僅佔不到2%。如今,中國汽車產量佔全球近40%的汽車,而日本汽車產量僅佔不到12%。

特朗普。AP圖片

特朗普。AP圖片

生存壓力持續加劇

而隨著美國關稅的全面來襲,日本車企的市場格局將雪上加霜。

據高盛估計,與關稅相關的價格上漲,將進一步重創日本車企本年度的銷量和營業利潤。其中馬自達可能會受到最大的打擊——利潤下降59%;日產緊隨其後,預計下降56%;豐田和本田則將分別下跌6%和8%。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