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皮竟不是雞肉最高脂部位?
「營養生」(Negimen)營養師Queenie Lam指出,雖然雞肉蛋白質豐富,但並非所有部位均含豐富營養,反而甚至易致肥、有激素毒素。她指出,雞隻11個部位中,有5大高脂部位,但最高脂不是雞皮;另有2個部位易藏毒素,不宜食用;但亦有4個部位最低脂、蛋白質高。
Getty示意圖
雞肉2個部位營養低
營養師Queenie Lam在「營養生」(Negimen)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並非所有雞肉部位都有豐富營養,雞全翼、雞屁股就是高脂但低蛋白質的例子。所以,進食雞肉時除了留意各部位蛋白質含量,亦要留意其脂肪含量,以免攝取多導致肥胖增磅。
Getty示意圖
11個雞肉部位脂肪蛋白質含量
Queenie 把雞肉劃分為11個部位,比較各部位的脂肪及蛋白質含量,包括雞皮、雞頸、雞全翼、雞柳、雞胸肉、雞屁股、雞腿、雞腳、雞心、雞肝和雞腎。
1. 雞肉5大高脂部位(紅色警戒區)
雞屁股(每100克計):脂肪 46g、蛋白質 9g
雞皮(每100克計):脂肪 43.4g、蛋白質 11.7g
雞心(每100克計):脂肪 14.8g、蛋白質 13.3g
雞全翼(每100克計):脂肪 14g、蛋白質 18g
雞腳(每100克計):脂肪 13.3g、蛋白質 20.7g
2. 雞肉2個脂肪含量中等部位(黃區)
雞腿(每100克計):脂肪 10.5g、蛋白質 18g
雞頸(每100克計):脂肪 8.8g、蛋白質 17.5g
3. 雞肉4大低脂部位(綠區)
雞肝(每100克計):脂肪 3.5g、蛋白質 18.8g
雞胸肉(每100克計):脂肪 2.1g、蛋白質 23.3g
雞腎(每100克計):脂肪 2g、蛋白質 16.6g
雞柳(每100克計):脂肪 0.5g、蛋白質 24.2g
Getty示意圖
綜合Queenie Lam提供的資料可見,雞肉13個部位中,脂肪含量方面,最高脂、最低脂部位如下:
最高脂部位是雞屁股,含46克脂肪;其次則是大家認知的雞皮,有43.4克脂肪;之後就是內臟位置的雞心,含14.8克脂肪。
最低脂的是雞柳,只有0.6克脂肪;其次是雞腎,有2克脂肪;第三是雞胸肉,有2.1克脂肪。
雞肉蛋白質方面,蛋白質最高及最低部位如下:
最高蛋白質的部位是雞柳,含24.2克蛋白質;第二就是雞胸肉,含有23.3克蛋白質;第三是雞腿,含20.7克蛋白質。
蛋白質含量最低的是雞屁股,含9克蛋白質;其次則是雞皮,只有11.7克蛋白質;第三是內臟位置的雞心,含13.3克蛋白質
由此可見,最高脂的3個部位及最低蛋白質部位的一樣,營養價值不大。
雞肉2部位最多激素 營養師建議:不宜食用
營養師Queenie Lam提醒,為了加快生長速度及避免雞隻生病及互相傳染,而雞隻可能被注射人造激素或於飼料中混合藥物。所注射的人造激素及藥物大部份會儲存於脂肪細胞中,容易積聚於負責排毒的肝臟和腎臟,所以,她不建議食用2個部位:雞皮、內臟。
Queenie強調,增肌減脂時不應只留意肉類的蛋白質或熱量,同時亦要減輕身體負荷,避免毒素積聚,才能事半功倍。
雞腿。
延伸閱讀:甚麼是激素?
本港衞生署指,大家可能都聽過家禽被注入激素以加速其生長的傳聞。有人擔心吃了含激素的家禽產品會致癌,女童吃了更會提早來經和性早熟。
激素分為天然激素和人造激素,其作用及影響如下:
甚麼是激素?
激素分為天然激素和人造激素。
天然激素:由身體器官自行分泌,通過血液運送到指定位置,對生長、發育和生殖等各種生理變化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
人造激素:模擬天然激素的結構,從而達到類似的效果。
二苯乙烯類激素是一類人造雌激素,例子包括己烯雌酚及己烷雌酚。
美國的家禽業在二十世紀五一年代曾使用己烯雌酚,本港的家禽業亦曾使用己烷雌酚。由於二苯乙烯類激素屬蛋白激素,一經進食便會分解而失效,因此須經常注射或在皮下植入藥物顆粒(例如己烷雌酚)方可見效。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意大利有大批年幼學童突然出現胸部發育的症狀,人們懷疑可能是他們在學校食用的牛肉和禽肉含有二苯乙烯類激素殘餘。然而,由於無法取得有關的牛肉和家禽樣本作檢測,當時的調查未有結果。
在八十年代,波多黎各亦有愈來愈多八歲甚至更年幼的女童進入青春期,為了研究這個現象,調查人員對肉類和家禽中的二苯乙烯類激素殘餘進行了檢測。
雖然其中一個來自當地市場的家禽樣本中雌激素的水平高於正常,但該檢查結果後來並未能被其他實驗室所驗證。調查當局在考慮了所有當時獲得的證據後,排除了肉類中的激素導致早熟這個可能性。
現在的家禽生長快速,主要得益於家禽業多年來在育種、營養、飼養環境和家禽健康等方面取得長足的進展。
養殖人員挑選優良的品種進行育種,並利用先進的營養技術,在飼料中加入精準分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他命,令家禽達到最佳生長速度。
此外,現代化的養殖場為家禽提供優良的環境,包括更佳的疾病预防及管理措施,確保家禽依预定的目標和生長周期成長。
雞胸肉。
植物性食物蛋白質 VS 動物性食物蛋白質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蛋白質由不同種類的氨基酸所組成。有某些特定氨基酸(稱為必需氨基酸),人體不能製造或不能製造足夠的份量來應付身體需要。必需氨基酸只可從食物裡攝取。蛋白質可幫助身體組織的生長和復元,又可製造酵素和賀爾蒙來維持身體功能。每一克的蛋白質提供大約4千卡的能量。
世界衞生組織(WHO)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建議,健康人士每天的蛋白質的攝取量應佔總能量攝取量的百分之10至15。衞生署指,缺乏蛋白質可導致生長遲緩、肌肉質量流失、免疫力下降、水腫、心臟及呼吸系統功能減弱,甚至死亡。
衞生署指,蛋白質有兩大來源:動物蛋白質、植物蛋白質,其特性及食物例子如下:
植物性食物蛋白質
除大豆、藜麥和蒿麥外,植物性食物的蛋白質均缺乏某種必需胺基酸,所以純素食者每日需進食不同種類的植物性食物,以攝取所有必需胺基酸。
食物例子:豆腐、堅果、種子、乾豆類、穀物類食物。
動物性食物蛋白質
動物性食物的蛋白質能提供所有必需胺基酸。
食物例子:肉類、海產、蛋、奶製品(包括奶、芝士、乳酪等)。
雞屁股。
現代不少人飽受失眠難入睡困擾,對此專家整理了幾大措施助保持健康睡眠。
失眠難入睡成常態
3月2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題是「健康睡眠,優先之選」。現代人因為生活壓力大,失眠問題成為常態。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18歲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擾率為48.5%,超過3億人口有睡眠障礙,而香港約3成人存在失眠症狀。如今,睡眠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那麼,如何才能擁有健康的睡眠呢?
示意圖
良好睡眠3大表現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龍小艷介紹,良好的睡眠質量通常有以下3個表現:
1. 入睡時間在30分鐘以內(6歲以下兒童在20分鐘以內)
2. 夜間醒來次數不超過3次,且醒來後能在20分鐘內再次入睡
3. 醒來後精力充沛、心情愉悅且注意力集中。
現代生活方式對睡眠質量的影響
近20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長時間使用智能手機、夜間過多接觸藍光、遠程跨時區工作以及工作生活界限日漸模糊的情況日益常見,這些因素導致褪黑素分泌抑制,以及存在將「熬夜後補覺」視為有效修復手段的認知誤區,最終造成睡眠時相延遲綜合症發病率激增。
程序員長期熬夜工作致褪黑素分泌延遲
其中,一名長期從事夜班的32歲程序員小張就有這樣的困擾。他因長期參與跨國項目開發,習慣性熬夜至凌晨3點,白天依賴咖啡提神,形成了「白天昏沉、夜間亢奮」的不健康的生活模式,於是來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睡眠障礙門診就診。他自述,即便項目已經結束,但仍難以入睡且常出現心悸、記憶力下降等症狀。睡眠監測顯示,他的褪黑素分泌延遲3小時,深層睡眠佔比不足15%。
示意圖
解決睡眠問題3大方法
龍小艷對此提出通過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重建睡眠驅動力,具體方案如下:
1. 光照療法
建議患者起床後立即接受30至60分鐘的高強度光照,可以使用專業光照箱或戶外自然光。
2. 減少夜間藍光接觸
睡前2至3小時內避免使用手機和電腦,減少藍光暴露,可以採用防藍光眼鏡或調暗室內燈光以減少藍光影響。
3. 時間療法
逐步調整睡眠時間,每1至2天將入睡和起床時間提前15至30分鐘,直至達到目標作息。一旦調整到理想時間,需每天嚴格維持該作息。
示意圖
睡眠行為調整有助改善睡眠障礙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生劉衛平表示,治療方案還包括睡眠行為的調整,應避免日間補覺,白天不睡或僅限於短時間小睡(小於30分鐘)。此外,還應注重睡前放鬆,睡前1小時減少劇烈運動以及看視頻等刺激性活動,建議進行冥想和閱讀等活動,同時還要調整飲食,避免睡前攝入咖啡因、酒精或大量進食。
針對夜班工作者的睡眠改善建議
龍小艷針對那些需要長期從事夜班或頻繁調整作息時間的行業人員,如媒體、醫療和酒店餐飲行業人士提供了一系列建議,幫助他們快速入眠並提高睡眠質量:
1. 防藍光措施
白天下班途中建議佩戴防藍光眼鏡(推薦琥珀色鏡片),以減少日光對褪黑素分泌的影響。
2. 環境調整
使用遮光率99%以上的窗簾,以營造夜間般的睡眠環境;同時使用降噪耳塞保證睡眠時能擁有安靜的環境。
3. 溫度控制
保持臥室溫度在16至19攝氏度之間,以利於更好的睡眠體驗。
4. 作息調整
對於需要晝夜顛倒工作的人員,建議每2天將睡眠時間延後3小時,直至適應目標時段。
5. 飲食管理
避免在睡前3小時內攝入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6. 睡眠紀律
限定上床時間,確立「臥室即睡眠」的條件反射,如果超過20分鐘未能入睡則建議離開床鋪。
7. 分段休息
對於難以連續獲得充足睡眠的情況,可考慮在不同時間段進行分段休息,如夜班後和下午各安排一段睡眠時間。
示意圖
高三學生因學業壓力引起睡眠障礙和焦慮
北京昌平一名高三學生明明因為學業壓力導致入睡困難,他稱睡前會在腦海裡想白天沒有做出來的題目,「我想控制自己不去想,但控制不住」。於是,他在媽媽的陪伴下來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求診。心身醫學科副主任醫生李瑛對明明進行睡眠障礙評估,指出明明具有強迫思維特徵,並伴隨緊張焦慮情緒,這些都是導致失眠的重要因素。因此,醫生對明明主要進行抗強迫干預,而不是直接治療失眠。同時,還對明明進行了心理治療,重點是幫助他進行壓力管理,疏導緊張焦慮的情緒。
糾正「必須早睡」強迫觀念 減少入睡壓力
李瑛表示,睡眠障礙與情緒的關聯性較強,要糾正「必須早睡」的強迫觀念,減少入睡壓力。治療睡眠障礙是一個規範的過程,首先要對患者進行全面睡眠心理評估,了解患者的習慣、情緒和心理狀況。有時候還需要進行腦電波排查,排除一些腦部的問題。評估完成後,根據情況對睡眠障礙採取非藥物干預和藥物干預。非藥物干預主要包括睡眠認知行為療法、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減輕睡前壓力以及進行放鬆訓練等,旨在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習慣和緩解心理壓力。對於情況較為嚴重的患者,則可能需要使用抗失眠或抗焦慮的藥物進行治療。
打鼻鼾不是睡得香而是身體在報警
身高1.75米體重達100KG的張先生夜間鼻鼾聲響亮,類似工地上的電鑽。由於頻繁呼吸困難,導致他經常在夜間驚醒,白天工作精神不振,血糖和血脂水平也出現異常。無奈之下,他來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科就診,最終通過多導睡眠監測發現,他每小時的呼吸暫停次數高達50次,每次暫停長達40秒,整夜下來等同於被「無形的大手」掐住脖子400次。經過診斷,確診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OSAS)」。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科主任醫生傅一笑指出,許多人認為打鼻鼾對身體並無大礙,但實際上它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一個主要臨床表現,特別是在肥胖人群中更為常見。傅一笑說,「當OSAS患者睡眠時上氣道反復塌陷,就會形成呼吸暫停。就像水管被壓扁,氣流受阻引發鼾聲,更危險的是這直接影響血氧供應」。
示意圖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治療方案
針對由肥胖引起的OSAS患者,傅一笑及團隊採用了包括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呼吸機在內的「監測—干預—管理」三級療法。其中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呼吸機是最高效的設備。佩戴智能呼吸面罩,可有效保證患者呼吸通暢,治療有效率超過85%。
同時,醫院還為OSAS患者提供個性化減重計劃,包括營養師設計的低熱量飲食和運動康復師指導的低衝擊訓練,以改善患者的代謝指標。此外,醫院整合了內分泌科、呼吸科與耳鼻喉科等多個專科資源,形成了「心理-藥物-物理」三位一體的治療體系:動態調控血壓心率,防止患者夜間心律失常,同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和經顱磁刺激等方法幫助患者放鬆和改善睡眠狀況。
睡眠問題「三大紅燈」
1. 打鼻鼾伴憋醒
2. 日間嗜睡
3. 晨起口乾頭痛
傅一笑強調,一旦出現以上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建議避免盲目使用安眠藥,因為這可能加重呼吸抑制。另外,正確的睡姿,如側臥位,可以適當緩解這些症狀。優質睡眠的關鍵在於良好的生活作息,因此應對睡眠問題進行早期篩查和干預,採取科學的方法改善睡眠,以確保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