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銀行業危機蔓延至商業地產市場 華爾街發警告或將爆煲

博客文章

美銀行業危機蔓延至商業地產市場 華爾街發警告或將爆煲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銀行業危機蔓延至商業地產市場 華爾街發警告或將爆煲

2023年05月02日 18:30 最後更新:18:43

陷入危機的美國第一共和銀行正式倒閉、遭當局接管,並由摩根大通出手收購;第一共和銀行成為繼矽谷銀行(SVB)與Signature Bank接連倒閉後,美國第三家倒閉的銀行。

美國銀行業的危機仍未結束,且有向其他方面蔓延的趨勢。

作為「股神」巴菲特的黃金搭檔和幕後智囊,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副董事長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近日就警告稱,美國商業房地產市場似乎也「暗流湧動」,正醞釀一場「風暴」,隨著房地產價格的下跌,美國銀行業「已充斥著商業房地產不良貸款」。

《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雖然芒格並未明說,但《金融時報》就指出,由於一些銀行的商業房地產貸款中潛藏風險,因此向來傾向於在金融動蕩期支持美國銀行業的伯克希爾公司,在這輪銀行危機中仍保持觀望態度,並未出手注資。

同時,除了芒格這位「身經百戰」的投資者之外,近期華爾街眾多知名大行也都紛紛發出警訊,認為當前美國地區性銀行的危機正蔓延到商業地產市場,商業地產可能成為繼銀行危機後的下一個爆煲行業。

當地時間4月30日,英國《金融時報》發布了近日對芒格所做的專訪報道,在其位於洛杉磯大威爾郡家中的陽台上,99歲的芒格身穿格子襯衫,坐在輪椅上主持會議,並接受了采訪,而當時電視屏幕上正實時播放著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有關第一共和銀行陷入困境的新聞報道。

「情況還沒有2008年那樣糟糕。」不過,芒格表示:「但銀行業遇到的麻煩,就像其他地方會遇到的麻煩一樣。在好的時候,你會養成壞習慣……當不景氣來臨時,他們已經失去太多了。」

巴菲特及其商業搭檔芒格(右)。

巴菲特及其商業搭檔芒格(右)。

《金融時報》稱,巴菲特和芒格執掌的伯克希爾公司,長期以來都會在金融業不穩定之時支持美國銀行業,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時,該公司向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注資50億美元,並在2011年向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注入了同等數額的資金。

然而,到目前為止,伯克希爾公司一直對此輪銀行危機持觀望態度,多家銀行也接連倒閉。芒格說:「伯克希爾做了一些銀行投資,結果非常好。我們對銀行也有一些失望的情緒,明智地經營一家銀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導致做錯事的誘因有很多。」

報道稱,伯克希爾公司「保持沉默」的一部分原因,源自銀行龐大的商業房地產貸款組合中潛藏著風險。芒格指出:「很多房地產的情況已經不太妙了。我們有很多陷入困境的辦公樓,很多陷入困境的購物中心,還有很多陷入困境的其他地產項目。」

美國商業地產市場或將爆煲。

美國商業地產市場或將爆煲。

「外面一片哀鴻遍野」(There’s a lot of agony out there),這是芒格對於當前形勢的形容,而對於銀行已經開始減少對商業開放商的貸款,他補充說:「與六個月前相比,目前美國國內每家銀行對房地產貸款都收緊了很多,這些貸款似乎都太麻煩了。」

《金融時報》指出,芒格發表上述言論之際,一場動蕩局勢正席卷美國金融體系。在幾家銀行倒閉後,美國金融體系正在應對一場潛在的「商業地產大崩盤」。

當地時間5月1日,美國聯邦保險公司(FDIC)宣布,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金融保護和創新部門已指定FDIC作為第一共和銀行的接管人,而摩根大通銀行將承擔第一共和銀行「所有存款和幾乎所有資產」。

第一共和銀行被摩通接收。AP圖片

第一共和銀行被摩通接收。AP圖片

《華爾街日報》指出,第一共和銀行是繼矽谷銀行(SVB)與Signature Bank後,美國兩個月來倒閉的第三家銀行;同時也是美國歷史上倒閉的第二大銀行,總資產僅次於2008年倒閉的華盛頓互惠銀行。

近期,包括美國銀行、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等,越來越多的華爾街大型投行都發出了類似警告——商業地產可能成為繼銀行危機後的下一個「爆煲行業」。

根據高盛的報告,美國有4.5萬億美元的未償商業/多戶抵押貸款,其中40%來自銀行,約為1.7萬億美元。地區性銀行約佔美國銀行業貸款的65%,而根據FDIC的數據,中小型銀行佔商業房地產貸款總額的約80%。

作為美國商業地產的最大債主,地區性銀行的危機正蔓延到商業地產市場。美國銀行首席投資策略師邁克爾·哈特內特(Michael Hartnett)強調,隨著商業地產貸款的貸款標準進一步收緊,商業地產被廣泛視為下一個遲早會崩潰的領域。

明晟(MSCI Real Assets)的部門研報也顯示,美國商業房地產在2023年將有4000億美元債務到期,2024年另有近5000億美元貸款到期,未來五年內共有2.5萬億美元的債務到期。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打關稅戰時,不少美媒就把他和第31任美國總統胡佛相提並論。

央視新聞注意到,當年美國人如此「紀念」胡佛:他們把破紙板搭的棚戶區叫「胡佛屋」,把流浪漢裹身的舊報紙叫「胡佛氈」,把抓來充飢的野兔叫「胡佛豬」。說來諷刺,這位總統的大名,就這樣成了大蕭條時期美國民眾所有苦難的代名詞。

第31任美國總統胡佛

第31任美國總統胡佛

歷史正在重演。當特朗普再次祭出關稅武器時,可曾想過:明日的街頭巷尾,「特朗普」會變成哪種美國苦難的代名詞?

1929年,美國的夏天充滿焦慮。股市崩盤餘波未平,農場主眼睜睜看著糧食爛在倉庫,農民高喊「外國競爭毀了我們的市場」。參議員斯姆特和眾議員霍利站在國會慷慨陳詞,給出的解決方案簡單粗暴:「提高關稅,擋住外國貨,讓美國產業復興!拯救美國經濟!」

1929年4月,《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通過前不久的霍利(左)和斯姆特。

1929年4月,《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通過前不久的霍利(左)和斯姆特。

這口號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

1930年4月,二人聯手推動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在美國國會兩院通過,並被送到胡佛的辦公桌上。當特朗普的這位共和黨前輩簽署法案時,有1028名美國經濟學家聯名簽署請願書,呼籲法案不能簽。但因胡佛本人競選時提出了「保護農民」的承諾,加上國會推動,他最終落筆簽字。

1930年5月5日,《紐約時報》報道稱,1028名美國經濟學家聯名反對《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

1930年5月5日,《紐約時報》報道稱,1028名美國經濟學家聯名反對《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

就這樣,2萬多種進口商品的關稅被提升至歷史最高水準。從雞蛋、芝士到鋼鐵、汽車零件,甚至墓碑石,通通被課以重稅。

大蕭條時期的芝加哥,失業人群在救濟餐廳外排起長龍。

大蕭條時期的芝加哥,失業人群在救濟餐廳外排起長龍。

那次故事的結局是——

失業率暴增:1930年至1933年,美國失業率從8.7%飆升至24.9%,每四個美國人就有一個失業。

製造業崩盤:1929年至1932年,美國汽車銷量從530萬輛暴跌至130萬輛,福特汽車公司裁員近70%。這造成汽車製造陷入停滯,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腰斬式」下滑。

金融系統崩潰:1930年至1933年,全美20%的銀行倒閉,引發金融危機。高關稅導致國際貿易癱瘓,美國工農業產出暴跌,銀行壞賬激增,將大蕭條推向深淵。

史詩級的貿易戰爆發:全球各國紛紛對美國實施報復性關稅。這場沒有贏家的貿易戰,最終導致1929至1934年間全球貿易規模萎縮約66%。

那次關稅戰最大的輸家是美國。1929到1933年,美國出口額縮水約69%,進口跌幅更超過72%。同時期,美國佔世界貿易總量的比重從13.8%下降到9.9%。這些數字像一記記耳光,把深陷大蕭條的美國經濟抽得暈頭轉向。

美國民眾對胡佛痛恨至極,以至於「胡佛」成了一切糟糕之事的代名詞,連任自然成了天方夜譚。胡佛被民主黨總統羅斯福取代,提出法案的斯姆特和霍利兩位議員甚至被逐出「兩院」。

數十年後,第40任美國總統列根也忍不住公開批評這個法案。就連同為共和黨的列根都看不下去,這政策得糟糕到什麼程度?

世人都知道特朗普對「關稅之王」麥金萊總統的崇拜,但在麥金萊執政後期,他已重新審視貿易理念。就在遇刺的前一天,他在演講中表示,「排他性的時代已經過去。互惠條約符合時代精神,報復措施不符合時代精神。」

中國人講:「以史為鑒」。胡佛沒能讀懂麥金萊理念的轉變,最終讓「胡佛」成了苦難的代名詞;如今特朗普執意重走關稅戰這條老路,可曾想過,歷史這面鏡子中映照的,究竟是「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承諾,還是又一個將被民眾唾棄的經濟災難?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