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大馬賭王折翼香江 雲頂香港清盤!都是借借借買買買惹的禍

博客文章

大馬賭王折翼香江 雲頂香港清盤!都是借借借買買買惹的禍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大馬賭王折翼香江 雲頂香港清盤!都是借借借買買買惹的禍

2023年05月18日 11:26 最後更新:11:31

昔日的亞洲最大豪華郵輪巨頭,轟然倒塌。

5月11日,港交所宣佈,自2023年5月16日上午9時起,雲頂香港(0678)的上市地位將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1)條予以取消。

雲頂香港的股票已經自2022年1月18日起暫停買賣。在停牌前夕,雲頂香港的總市值約35億港元,相較於2013年的巔峰時刻300億港元,累計蒸發超260億港元。

據披露,雲頂香港已停止幾乎全部業務運作,且預期無法制定任何計劃來解決其無力償債問題並恢復業務運。

值得一提的是,雲頂香港來頭不小,是身價超1100億的「大馬賭王」林國泰家族旗下重要產業之一。

「大馬賭王」林國泰

「大馬賭王」林國泰

雲頂香港前身是麗星郵輪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年11月,總部位於香港,是一家集全球休閒、娛樂和旅遊及酒店服務業為一體的企業,其核心業務涵蓋陸地及海上旅遊事業,包括雲頂郵輪、麗星郵輪、星夢郵輪及水晶郵輪。Sebastian去年亦上過雲頂香港的郵輪參觀,沒想到香港今年疫後重啟,但雲頂香港已捱不過了。

雲頂香港在全球世界各地設有超過20個地方辦事處,一度擁有20艘郵輪,在亞太地區位居榜首,在全球為第三。

雲頂香港曾經在全球為第三。

雲頂香港曾經在全球為第三。

其實,在全球疫情爆發之前,雲頂香港經營已經出現了巨大危機,賬面虧損嚴重,疊加疫情重創,雲頂香港更是「雪上加霜」。

據雲頂香港的財報顯示,2020年,雲頂香港的營業收入由2019年的122億港元驟減至28億港元,綜合虧損淨額達到121億港元,而2019年虧損額為11.8億港元。同時,雲頂香港旗下兩家德國船廠已申請破產,並因此而觸發近28億美元融資交叉違約。

鑒於財務狀況,雲頂香港於2022年1月18日向百慕大最高法院提交清盤呈請。其實,林國泰為拯救這艘「巨輪」,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

在宣佈清盤後,雲頂香港亦開啓「賣賣賣」模式,截至今年3月,雲頂香港旗下的17艘郵輪接連被出售,或報廢拆解等;雲頂香港還推出「自願減薪計劃」,建議管理人員減薪20%-50%,並啓動裁員。

其中,目前仍在建的全球最大豪華郵輪「環球夢」號,已經被迪士尼郵輪收購,未來將重新設計並更名。該船重達20.8萬噸,預計可搭載約6000名乘客以及2300名船員,計劃於2025年投入使用。

一系列自救計劃,都收效甚微,林國泰也於2022年1月21日辭任了雲頂香港公司主席。

雲頂香港的崩盤,也將其背後的商業富豪——林國泰推上了風口浪尖,其一度手握亞洲第一大船隊,被人譽為「郵輪王子」。

林國泰,20世紀五十年代初出生於馬來西亞丹斯里,一出生便被貼上了「富二代」的標籤,他的父親是傳奇的「大馬賭王」林梧桐,其一手創辦起來了全球爆火的旅遊勝地——雲頂樂園,集博彩、酒店、娛樂、會議於一體。

「大馬賭王」林梧桐

「大馬賭王」林梧桐

林梧桐旗下的雲頂集團,是當時亞洲範圍內最大的娛樂產業之一,同時也手握馬來西亞唯一的合法賭場的管控權,是亞洲最大賭場、全球第二大賭場。

2019年,雲頂高原全年到訪遊客高達2800萬人次,酒店入住率達95%,帶來營收(含博彩)約136億元。

早在1975年,林國泰從英國倫敦大學順利畢業,便進入了家族企業雲頂集團,一方面協同父親打理雲頂集團,另一方面積累商業管理經驗。

當時,林國泰十分喜愛海上游輪,1993年,他便開始籌劃雲頂集團的郵輪業務,並耗資1.625億元從瑞典買來了2艘游輪,並成立了麗星郵輪有限公司,雲頂集團也正式殺入豪華游輪市場。

在林國泰的精心運作下,麗星郵輪公司一度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就,2000年在香港上市,隨後改名為雲頂香港。

林國泰在2003年正式接棒父親的商業帝國。

林國泰在2003年正式接棒父親的商業帝國。

2003年,林國泰正式接棒父親的商業帝國,掌管雲頂集團,此後,林國泰的戰略重心一直都放在郵輪業。

在疫情前夕,林國泰更是不斷斥巨資「買買買」,過度擴張,是問題的緣起。

2015年,雲頂香港宣佈收購日本郵輪的郵輪分支水晶郵輪,代價為5.5億美元,打造了麗星郵輪、星夢郵輪、水晶郵輪三個郵輪品牌;

2016年,雲頂香港在成功收購四家德國郵輪建造船廠後,與Lloyd Werft簽訂了10艘郵輪建造協議,豪賭郵輪市場。

一系列瘋狂收購後,雲頂香港一度成為亞洲最大的郵輪公司,市值超過230億港元,與嘉年華、皇家加勒比並列全球郵輪界的三強。

然而,一場史無前例的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全球郵輪業遭遇重創,林國泰的心血最終毀於一旦,淪落至清盤、退市的境地。

不過,雲頂香港的隕落,似乎並未打擊林國泰對郵輪市場的信心,由於雲頂香港是有限公司,清零收場沒有影響母公司業務。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林國泰或將推出一家全新的郵輪公司。

實際上,雲頂集團商業根基非常深厚,被林國泰重視的郵輪業,只是一小部分業務,雲頂倚重的博彩業,近年在全球加速發展。

雲頂集團的博彩業務由當初的200億規模實現了翻倍增長。2022年在《世貿深港國際中心·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林國泰家族財富達到1100億元人民幣,名列第1805位。如今,雲頂集團有遍布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美國等地的賭場度假村。雲頂香港折翼,並未傷及雲頂集團筋骨,只是傷了一點面子而矣。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