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黃河水「變清」史載僅43次 壺口瀑布水清澈似銀絲帶

兩岸

黃河水「變清」史載僅43次 壺口瀑布水清澈似銀絲帶
兩岸

兩岸

黃河水「變清」史載僅43次 壺口瀑布水清澈似銀絲帶

2024年01月11日 10:20 最後更新:01月12日 17:41

黃河水變清了!史載「黃河清」僅43次,壺口瀑布黃河水清澈似銀色絲帶。

內地民眾在陝西延安黃河壺口瀑布拍到壯觀景像,稱之為「清流飛瀑」。許多網友驚嘆黃河水竟然變得清澈。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壺口瀑布位於陝西延安市宜川縣和山西臨汾市吉縣壺口鎮,是兩省共有的旅遊景區。黃河在這裡流經兩岸峭壁,形成狹窄的河口,被稱為壺口瀑布。這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儘管如此,早在2020年就有報導指出,平時濁浪滔天的黃河壺口瀑布變得清澈起來,水流在陡峭的峭壁間急速下降。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根據古籍記載,黃河被形容為「泥沙之河」。而根據近代的實測資料分析,黃河干流的含沙量在世界河流中名列前茅,最大年輸沙量達到39億噸。黃河的泥沙絕大部分來自黃土高原,這裡的土質鬆散且容易侵蝕。每當暴雨來臨時,大量的水土就會被沖刷流入黃河。自1949年以來,當局加強了對黃河的治理,「沙退河清」逐漸成為現實。根據測算,近20年來,黃河中游平均每年攔截和減少進入河道的泥沙超過4億噸。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據陝西日報2022年的報道,陝西每年輸送到黃河的泥沙量已從多年前的8.3億噸減少到如今的2.68億噸。根據地質專家李鄂榮的考證,史書上記載的「黃河清」只有43次,其中最長的一次發生在1727年,持續了20多天。而根據網友的目前反映,黃河壺口瀑布從冬季融化到現在,水一直保持清澈。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許多網友認為這意味著中游流域的生態環境有顯著改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明顯效果,同時也表示中國整體的生態系統正在變得更好。

入春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進行大規模植樹造林、治沙,利用先進科技手段探索生態治理新路子。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作為中國治理荒漠化的主戰場、防禦沙塵暴的主防線,內蒙古擔負著國家「三北」工程六期沙化土地治理60%的任務量。連日來,內蒙古各地開展植樹造林,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工作。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啟用空中運輸設備 提高運輸效率

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5萬畝烏大沙蒙寧聯防聯治專案治沙現場,操作人員操控2台無人機吊運著沙柳枝條,沿著預設路線飛行。抵達指定區域後,在工作人員的配合下,迅速投放沙柳枝條。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這架大型燃油無人機懸吊著稻草,飛至10公里外的治沙目標區域後,精准投放草料。這些空中運輸設備的使用,不僅有效解決了治沙現場的運輸難題,還提高了運輸效率。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一位無人機操作員表示,「無人機10分鐘就能飛10公里,1個小時就能往返3個地方,而人在沙漠中行走10公里需要5個多小時。」

機器人+種植車 精准種植高效完成

在治沙現場,無人植樹機器人和半自動種植車,成為“治沙利器”。無人植樹機器人在沙地穩健前行,精准扡插著1米長的沙柳枝條。開溝、植苗、覆土一氣呵成,僅僅19分鐘,一畝地的沙柳種植任務就順利完成。這與手工種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手工種植大約需要八個小時才能覆蓋相同的面積。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巧用可降解容器 提高幼苗成活率

沙柳和檸條具有生長迅速、適應性強、耐旱等多種特點。為了進一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當地巧妙運用了可降解容器種植技術,配合機械化植苗,即便三個月不下雨,幼苗也能在沙地中茁壯成長,提高了成活率。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在種植現場,工作人員將沙柳和檸條的幼苗植入可降解的無紡布育苗袋中,再以科學比例調配保水劑與生根粉混入土壤中。保水劑雨天吸水膨脹,旱時則緩慢釋放水分,為幼苗提供源源不斷的水分供應;生根粉則刺激幼苗快速生根,讓其能更牢固地紮根於沙土之中。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天空地一體化監測 治理到每一寸土地

為了更精准地評估治理效果,鄂爾多斯市林草部門採用了「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在工作人員的手持電腦上,衛星圖像、無人機監測數據和地面即時位置一目了然。通過這些數據,工作人員能夠精准調整治沙策略,優化種植佈局,確保每一寸沙地都能得到最有效的治理。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以科技賦能生態治理效果顯著

近年來,內蒙古各地在防沙治沙專案中,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政策,吸納帶動低收入群眾就地就近就業,促進當地農牧民就業增收。目前,內蒙古育苗總面積達到39萬畝,能用於「三北」工程所需苗木總量達21億株,各類苗木數量供應充足。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2024年,內蒙古以科技賦能生態治理,完成防沙治沙1954萬畝,累計完成義務植樹4300餘萬株。今年,預計完成防沙治沙2000萬畝以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