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蘋果日報》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上週繼續審訊。
有英國政客近期頻頻干預本港司法獨立,居然妄言釋放黎智英。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際社會公民,對一個庭審中的案件妄加評論前,不妨先看看法庭上的證物及證詞。
特別是前《蘋果日報》社長張劍虹上週作為證人出庭,張劍虹是黎智英的身邊人,其供詞不容忽視。
黎勾結外國政治勢力的例證
控方副刑事檢控專員在庭審中,呈上黎智英與張劍虹的WhatsApp信息。
當中在2019年7月11日,黎轉發由美國國務院前資深顧問Christian Whiton傳送給前副國防部長Paul Wolfowitz的電郵,夾附彭博社文章,文章中報道了黎與美國時任副總統彭斯和國務卿蓬佩奧會面,並描述Whiton是「壹傳媒的代表」。
黎智英亦曾在接受某節目訪問時,談到自己的美國之行,指其口中的「反修例運動」愈來愈需要國際支持。
張劍虹庭審中憶述,黎曾跟自己說過上述訪談內容,並着他跟進報道,要「做得大啲」,故他通知手下以更詳盡的篇幅報道、推送通知等。
張亦補充說,此乃黎首次公開呼籲美國制裁中國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官員。
張劍虹亦提到黎在2019年7月與美國時任副總統彭斯等人會面後「都幾雀躍」,開始頻密談論制裁。
事件更是令張有感而發:「嘩!黎生真係可以上白宮,真係可以將香港情况講番美國官員聽」、「我覺得場運動好似有希望」。
聯結各方企圖顛覆的行為非常清晰
張劍虹廳上憶述,黎智英為了炒作氣氛,誘導更多市民參與2019年4月28日遊行,指示正於台灣公幹的他訪問當時已竄逃台灣的銅鑼灣書店前店長。
《蘋果日報》翌日以頭版刊出訪問,惟黎仍覺得遊行氣氛不夠熾熱,繼而透過「香港監察」創辦人羅傑斯聯絡前港督彭定康,訪問他評論修例,內容在網頁和實體報章刊出。
這些實例十分清晰地顯示出,黎智英等人試圖通過聯結各方,企圖顛覆政權的動機和行為。
煽動仇恨國家的手段令人不齒
伴隨黑暴事件的進行,《蘋果日報》的編採方針也變得「偏激」。
張在庭審中表示,《蘋果日報》的編採「後來愈嚟愈激烈、偏激,可以話係」,黎會在「飯盒會」等不同場合發表「示威抗爭、和勇唔好分化、唔好被人分化」、「抗爭係長期性」等言論。
令《蘋果》對反修例中的暴力場面或激進情况「比較似會報道同情」,並歸咎于是被中央和香港特區政府「逼成咁」。
黎還曾建議邀請所謂「抗爭者」分享參與黑暴運動的緣由、經歷、苦况,直播放上動新聞平台。但很多人不願意「上鏡」做直播節目,其後改用訪問形式錄製節目。
黑暴背後有黑金
庭審中,控方提到2019年6月15日,張劍虹向黎智英傳信息建議「就今次出來抗爭的人日後療傷和訴訟,我們可以在三元手續費撥一元成立基金協助」,其後黎回覆:「非常好idea!」。
7月5日張向黎發信息稱「今日凌晨2am,港蘋付費總人數已過30萬」、「老闆,每三十萬人付費我們會推播告訴讀者,並告知會開票捐三十萬給反送中訴訟基金」。
張解釋,黎當時批准以《蘋果》名義,從每賺取的3元手續費中捐出1元。
顏色革命的陰謀真相大白
勾結外國政治勢力、煽動仇恨國家、聯結各方企圖顛覆等,這些都是顏色革命的典型標志,也是黎智英及《蘋果日報》反中亂港、挑戰法律底線的清晰路徑。
事情越審越清楚。
有人賣票搭台、有人收水唱戲、有人送花籃助威。一出擾民大戲,演員過足了癮,卻擾了香港民生。
在不得民心的情況下,以黎智英為代表的陰謀家非但不可能通過暴力獲得任何好處,而且受到了更多人民的強烈反對。
同樣,在法庭揭露的一例例真相面前,那些帶有意識形態偏見的雜音非但得不到任何回應,而且顯得尤其蒼白無力。
西方個別政治人物對香港司法的無理干預,正說明政客就是政客,他們不過是為私利、小集團而存在,沒有公義、正義可言。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國內外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上周召開了,從發表的公告要點看,中央提出:將盡力穩住房市和股市,增大財政刺激;將採取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尤其是把刺激消費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這些提法多年來少有,令市場鼓舞。當然如何落實穩定房市股市,如何鼓勵消費,是絕不容易的。
我作為實體經濟的企業家,感受到中央提出的政策調整,比較貼地,摸到了社會體感溫度。儘管未來幾年仍是經濟轉型期、困難期,但我對中央的政策方向和決心,以及政府的執行能力充滿信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內容很豐富,從我自身的感受想講幾點看法。
第一,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明年頭號任務。
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其中一個顯著特點,從政府到企業,對於如何投資,尤其是以拉動投資來應對幾次經濟危機,都做得駕輕就熟;對於如何消費,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有人將中央過往的政策作對比,去年的提法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今年則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首要任務,足見此次對消費端政策的重視,是抓住了解決當前經濟下行的要害。
相關提法包括“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著力提振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還包括一些立足中長期的政策方向,如“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等。
懂投資,還要懂消費。
如何提振消費,中央不是從原則到泛談,而是講得很具體。
包括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髮經濟。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更大力度支持“兩重”專案。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等等。
由此可見,不論是明年還是未來5-10年,擴大內需將是中國經濟的最重要任務。
而在擴內需中,首先是“大力提振消費”。
今年中央已採取行動,以國家補貼名義刺激消費,以及補助困難群眾資金共下撥2000億元,其中在家電以舊換新方面,政府補貼131.7億元從而帶動銷售約691億元,取得了倍數的增長。
這一成效可以預計,2025年仍將推行“國家補貼”,有專家估計會增加至3000億,“補貼”的行業和場景也會增多。
對於這一政策帶動的消費市場,值得投資者、供應方以及消費者重點關注。
第二,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
俗稱推動經濟的三架馬車(投資、消費、外貿),不會因大環境變化而放棄,只是側重、先後會有所調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推動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
會聽音才會辯出重錘聲。
一般而言,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是指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制度型開放”應包括: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加大外貿領域信貸投放;推動世貿組織電子商務協定談判進程,壯大外貿新動能;通過穩妥推進與更多國家商簽互免簽證協定等方式,強化外貿企業服務保障,説明外貿企業穩定、開拓海外市場,穩住商品貿易基本盤;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等。
所有這些,特別是服務貿易正是香港的優勢。
香港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法治體系、會計準則、營商規則早已與世界經濟發達國家接軌。
從香港角度看,當下如何重點是以優勢鍥合內地企業新一輪的“出海潮”,從中達到雙贏。
前不久,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助推“湘贛粵港澳中醫藥全產業鏈協同發展聯盟”,由香港承擔第三方檢測及專業服務,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打造ISO國際標準引領的品牌集群,聯合內地多省建立具有公信力的中藥材網上貿易平臺,提升中醫藥產品和服務的國際認可度和話語主導權,推動中醫藥全產業鏈高品質發展。
這是一個由香港聯手內地,共同開拓外貿市場的很好案例。
第三,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整治“內卷”,在過去中央層面提及不多,說明中央開始注意到“內卷”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事實上,不少企業沒死在創新或銷售的路上,卻死在了“內卷”格籠中。
價格也是價值。
近幾年我看到,不少電商平臺往往“價格內卷”、“素質內卷”,不斷進行“鬥平”、“鬥爛”的惡性競爭。
從大到汽車、光伏等新興產業,小到奶茶、咖啡等飲料市場,內卷式價格戰導致行業利潤率下降,一些企業為降低成本,會拖欠上游款項、壓低供應商價格,這些行為不僅破壞產業鏈穩定,還會導致整個產業生態惡化,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存,不但不能讓市民享受有質素的消費,更影響了中國品牌的存亡。
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了有關問題,相信來年中央會加強整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