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產太空人誕生 航天科技有前景

博客文章

港產太空人誕生   航天科技有前景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港產太空人誕生 航天科技有前景

2024年06月15日 07:00

周初特區政府公布,香港有一人入選載荷專家,成為開埠以來首位上太空的香港人,難怪行政長官李家超形容是香港人的驕傲,是香港青年人的榜樣。

特首李家超周初公布本港有一人入選載荷專家。(圖片來源 : 政府新聞短片截圖)

特首李家超周初公布本港有一人入選載荷專家。(圖片來源 : 政府新聞短片截圖)

當局未公布入選的載荷專家是何人,但坊間流傳的消息,入選者是女總督察黎家盈,擁香港大學博士頭銜,2011年發表博士論文,探討網絡盜版運作,及建立模型追蹤初始播種者,協助執法部門打擊科網罪案,她擅長資訊科技及電腦,加入警隊後在特別部門工作,曾借調至保安局,去年曾到北京接受訓練。

所謂載荷專家,可理解為太空船的乘客,要成為載荷專家,除了必須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對身體狀況和心理質素也有很高的要求,香港共有120人報名載荷專家選拔,全都是各領域的專家教授,能夠從120名頂尖人物中脫穎而出,自然不簡單,資料顯示,黎家盈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除了是電腦專家,更是三孩之母,令人感覺更貼地。

以往航天科技對香港來說遙不可及,但原來香港的大學學府已開始發展太空科技,而且有一定成績,如香港科技大學,去年其主導研發的高分辨光學衛星「雄彬一號」成功升空,成為本港高等院校第一顆衛星,其後暴雨山泥傾瀉,「雄彬一號」協助分析山泥傾瀉的分佈與受災狀況。此外科大也參與分析國家「嫦娥一號」所收集的微波數據。

香港理工大學多年來多次參與內地「嫦娥」、「天問」項目,如「嫦娥三號」的相機指向系統、「嫦娥五號」的採樣裝置研發,在「天問」項目協助火星地形測量 ;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大學,都參與過太空研究。

另一方面,首顆在香港製造的商業衛星「香港星」去年在內地海上發射,香港也出現了首家民用人造衛星生產基地。反映太空科技不單是高等學府的研究,更落地到製造領域,

回歸之前,港人做夢也不會想到發展太空科技,出現港產太空人,特區政府這幾年大力推動科技發展,大眾對科技發展的認同漸漸增加,在一些展覽中,可以看見不少年青人有各式各樣的創新科技發明。據我所知,現在不少中學都鼓勵學生進行科學實驗和探索。

本世紀初本港原有發展科技的契機,當時更是大財團參與,然而大家當時仍沉醉金融地產興旺的時光,所謂「High tech hi 嘢,low tech 撈嘢」,錯過了發展科技的機會,現在正是急起直追的時候。

雖然與區內的台灣、新加坡比較,香港科技發展仍須努力,但香港有本身的優勢,包括資金來去自由,集資容易,金融基建高效,法律制度完善,這些特質並沒有改變,相信可吸引到外國創科企業落戶香港,加上內地的支持,科技將成為金融以外另一產業,讓年青人有更廣闊的出路。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陳健平




太平人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像我這一輩的人,經歷過「樓下閂水喉」的日子,體會到乾淨食水源源供應的可貴,而水源更是工業和經濟發展的必須,若沒有東江水,相信香港也無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說,東江水確保了香港可持續發展和長期繁榮。

東江水供港60周年,當局辦「打卡挑戰」。

東江水供港60周年,當局辦「打卡挑戰」。

在東江水之前香港用水主要靠收集雨水,下雨不足就有缺水危機,當年經常聽到新聞報道水塘存水量,要存水量上升只有望天打卦,等下雨。1962年底開始香港很久不下雨,到了63年,就開始制水,最初每天供水3小時,到最後4天供水一次,記得當時家裏滿是水桶水壼,供水時所有可盛水的容器都裝滿水,基層家庭要到水車輪水,一盆水洗米後洗菜,洗澡後洗衫,最後沖廁。白領上班穿的白裇衫無人買,連政府也呼籲市民不要穿白恤衫,以節省洗衣水,膠桶銷情急升,現在說來是集體回憶,但當時為口奔馳、養活一家十數口的升斗市民,莫不叫苦連天。

1964年港府與廣東省簽訂東江水供港協定,全長83公里的東江水管,由當年中國總理周恩來批建,內地同胞日夜趕工,11個月就完成工程,真正解決香港的水荒問題。

與香港同是金融中心的新加坡同樣缺乏水資源,1963年出現長達10個月的制水,新加坡用水依靠馬來西亞輸入,與香港不同的是,馬來西亞常在供水問題上與新加坡起爭執,馬來西亞認為60年代的供水協定偏袒新加坡,供水協議問題還一度鬧上國際法庭,1990新加坡斥3億坡元建造水壩,建成後歸馬來西亞柔佛州所有,但兩國仍不斷發生大小爭拗,新加坡當局數年前透露,自1990年至2019年,新加坡當局已在柔佛水利工程投入達10億坡元(約58億港元)。

新加坡當局絞盡腦汁增闢水源,所以出現了由工業污水提煉的再生水,當局也興建海水化淡廠,廣建蓄水池等。

反觀香港,即使在英治時代,內地從不曾在供水問題上找香港麻煩,香港也斥資建萬宜水庫,但水庫完全是香港使用,與斥巨資建造設施後拱手送人完全不同。

強如美國,也有乾旱和限水問題,今年1月起美國加州正式推行永久限水措施,緩解乾旱季節的影響,紐約去年底發布22年來首次乾旱警告,紐約市民被要求減少洗澡次數。

香港自60年代中期以後,從未遇上缺水問題,這是因為東江水的緣故,幸福非必然,飲水確實應該思源。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劉興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