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逸豪(就是敢言計劃成員)

  香港,一個被評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地方,但貧富懸殊亦同樣嚴重,處於全球堅尼系數最高的三分之一經濟體當中。香港的基層年輕人在面對高生活成本的壓力下,被迫學會了如何尋找各種生活中的罅隙,也造就了近年所流行的「窮鬼經濟」生活模式。

 

不是因為想窮,而是因為窮得只剩下創意。

  讓我們帶一點幽默(自嘲)來看待這個問題:一般的基層青年都是與家人(3-5口人)共同住在公屋當中;更甚者,很多基層青年及青年家庭,被逼選擇蝸居在僅有一百平方呎的「劏房」當中。不少單身年輕人的住房空間小到不足以容納一段愛情,無奈唯有“拜託愛情在門外等一等”了。

  那麼,香港青年人是怎麼看待這一切的呢?其實,這一代的香港青年對於社會經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應對方式。在無法改變房價高企等經濟大環境的情況下,他們學會了精打細算,用創意在生活中挖掘無限的可能性。

 

 

節流優於開源?

  過往的二十年間,港人一直隨著經濟大環境打拼、累積財富,過去在港人心目中,「點樣穩多啲?」的重要性遠遠大於「點樣多啲?」。但現今,「節流」成為了年輕一代的生存智慧。例如,誰還不是個「追劇高手」?Netflix成了我們最好的朋友,誰還會去購買昂貴的電影票?至於購物,淘寶和各種二手市場讓我們能以最低的價格獲得最大的生活滿足感。飲食方面,街邊小食、「兩餸飯」已成為不少人的日常。說實話,誰不想天天吃「九大簋」?但既然「荷包」不允許,那便只能在「街邊檔」尋找屬於自己的「港味」。

創意與共享

  「窮眼睛,幽幽的看著李嘉誠(原曲為許美靜的《傾城》:紅眼睛,幽幽的看著這孤城)」,是一句在香港的主流網絡留言板上,經常的看到的「吐槽式」留言。不論是網絡世界還是現實當中,香港青年一般都會毫不避諱地自嘲「貧窮」。毫無疑問,在經濟壓力下,這一代的香港年輕人爆發出驚人的創意。共用經濟在蓬勃發展,無論是共乘交通、共用空間,還是二手物品置換,都是青年們對抗高消費的方式。香港年輕人把「窮」玩出了花樣、玩出了「智慧」,在現實的縫隙中成就生活的藝術。但說到底,其實也只是在生活壓力之下,一種不得已的「苦中作樂」。

 

為何選擇窮鬼經濟

  為什麼香港的年輕人會選擇或不得不選擇這樣的「窮鬼經濟」?答案其實很簡單:這是他們在特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最佳選擇,其實也是一種經濟上的自然選擇。在這個被現實限制的巨大框架內,人們學會如何用有限的資源創造無限可能。

  與其說青年選擇了「窮鬼經濟」,倒不如說是「窮鬼經濟」找上了他們。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無奈,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上的自我救贖。既然可能無法立即改變整個經濟結構,那麼便在這個結構中自行選擇生活方式。用創意與幽默武裝自己,用智慧與勇氣面對生活的不易,這就是香港年輕人的「窮鬼經濟」。在這條荊棘滿佈的路上,我們要學會如何在不完美中尋找美好。這樣的生活,雖不富裕、卻也精彩。




就是敢言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