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關村論壇年會「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上,北京市歐美同學會聯合全球化智庫(CCG)首次發佈了《北京歸國留學人員藍皮書》,揭示了北京海歸人才中,有60%投入到人工智能(AI)等新興產業領域工作,充分顯示了北京在全球科技創新版圖中的吸引力。
《北京歸國留學人員藍皮書》2024年4月至2025年1月期間的調查研究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在京工作和生活的歸國留學人員數量達到122.85萬人,其中碩士佔比59.44%,博士佔比15.86%,這班高學歷人才成為推動北京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

中關村論壇年會上,首次發佈了《北京歸國留學人員藍皮書》,揭示了6成海歸投身AI產業。(新華網)
從就業狀態而言,北京歸國留學人員中78%目前處於就業狀態,14.2%處於創新創業狀態,2.6%為靈活就業。值得留意的是,在就業狀態的海歸中,有60%集中在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智能網聯汽車、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互聯網平台、未來信息、未來製造等新生產力或新興產業領域;而在創新創業狀態的海歸中,這一比例就更高達80%以上。
藍皮書數據又顯示,北京歸國留學人員所在行業高度集中在科技、經濟、教育等領域,其中從事科技相關工作人員佔比最高,達20.84%,AI領域尤其受海歸人才青睞,這與北京作為「人工智能第一城」的產業優勢密不可分。
目前北京目前擁有全國40%的人工智能企業,集聚了最多的AI獨角獸和AI大模型。近年來,全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預計突破3000億人民幣,企業數量超過2400家,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集群效應,為海歸AI人才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和創業生態,成為吸引他們選擇北京的關鍵因素。

目前北京目前擁有全國40%的人工智能企業,集聚了最多的AI獨角獸和AI大模型。
另藍皮書還揭示了中國兩院院士中的留學經歷比例。截至2024年7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在北京工作的有403位,其中具有留學經歷的有302位,佔比高達75%;在北京工作的中國工程院現任院士448人中,有留學經歷的佔47%。
論壇的圓桌對話環節邀請了多位成功的海歸創業者分享經驗,包括北京格靈深瞳公司董事長趙勇、北京軟體機器人科技公司董事長趙鑫、北京來也科技CEO汪冠春等。這些企業大多屬於AI、機器人等前沿科技領域,是海歸人才在新生產力領域創新創業的典型代表。
北京市歐美同學會辦公室主任周效全表示,藍皮書更好引導海內外留學人員來京創新創業,為首都發展新生產力、助力新興產業提供人才支撐。
從教育層面看,北京正不斷完善AI人才培養體系,廣泛推行AI教育,從中小學到高校全方位提升未來人才的人工智能素養。這種教育佈局將為海歸AI人才提供更好的本地人才儲備和團隊支持。
在技術治理方面,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偽造侵權及應用責任歸屬等問題日益凸顯。藍皮書的發佈為構建有效的監管框架、平衡技術安全與開放共享也提供了人才視角的參考。
預料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將繼續吸引全球頂尖的AI人才回歸,進一步鞏固其在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領域的領先地位。
值得關注的是,踏入2025年後,中國在機器人大規模生產 ,引領中美走入激烈的競賽。據美國摩根士丹利銀行今年2月發布報告,過去5年,中國涉及「人形機器人」的專利申請數領先全球,達5688項,相較之下,美國僅1483項。隨着愈來愈多海歸留學生投入AI行業,相信中國的優勢將延續,甚至成為擊敗美國,達到世界產業水平。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