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家提醒,在超市選購生鮮食品要注意,3種食物建議別買,以免感染病原體奪命。
超市3「生鮮食物」恐造成致命後果
超市購物雖然方便,但在選購生鮮食品時需格外謹慎。某些看似無害的食品實際可能隱藏健康風險。因此,消費者在購買時應提高警覺,避免購買處理不當可能增加食品安全風險的產品,以免造成致命後果,尤其應避免購買以下「3種食物」。
Unsplash設計圖片
1. 預先切好的蔬果
美國食品化學家兼具產業顧問布萊恩(Dr Bryan Quoc)指出,預先切片的芒果、哈密瓜及菠蘿等水果,由於具有保護性的果皮已被切開,果肉長時間暴露在外且質地潮濕柔軟,相比一整顆的水果,較容易成為大腸桿菌等有害細菌的滋生地。
示意圖。設計圖片
2. 生食苜蓿芽
德拉瓦大學的微生物學教授克尼爾(Professor Kali Kniel)警告,經常出現在沙律、湯品和三文治中的苜蓿芽,這種蔬菜因為種植過程複雜,難以進行有效的殺菌處理,因此可能含有大腸桿菌、李斯特菌和沙門氏菌等危險病原體。《每日郵報》指出,苜蓿芽的最佳生長條件是溫暖潮濕的環境,除非進行汆燙或徹底煮熟,否則可能存在食物中毒的風險。
Getty示意圖
3. 未殺菌生乳
布萊恩提到,儘管許多人認為飲用生乳對身體健康有益,但未殺菌的生乳實際含有大腸桿菌、曲狀桿菌以及李斯特菌等致病微生物。因此,飲用生乳的風險實在太高,實在「不值得冒險」。
Getty示意圖
病原體感染後果
沙門氏菌感染可能引發的症狀包括腹瀉、胃痙攣、嘔吐以及發燒等,若情況嚴重可能會因為脫水而需要住院治療,甚至危及生命。而大腸桿菌的感染症狀包括發燒、噁心與腹瀉,大多數情況下,能夠在幾天內消退,不過對於較脆弱的族群如老年人、孕婦以及嬰兒等,感染可能進入血液及器官,造成災難性損傷,而李斯特菌的感染也同樣具有威脅性。
Getty示意圖
「倒春寒」點著衫?專家指出,「倒春寒」來襲最易從身體4個部位入侵,建議採用「洋蔥式穿衣」應對晝夜溫差。
「倒春寒」來襲晝夜溫差大
初春到來,人們才感受到一絲春天的溫暖,又遇冷空氣來襲。據氣象預測,3月25日至28日寒潮將橫掃全國多地,局部地區最高氣溫降幅可達攝氏20度,冷暖變化極為明顯。面對「倒春寒」來襲,專家建議採取「洋蔥式穿衣」方法,以應對晝夜溫差加劇,減少著涼及其他健康風險。
Getty示意圖
倒春寒來襲 身體出現5大變化
1. 呼吸道受刺激
早春時節,忽冷忽熱的氣溫往往容易刺激呼吸道,尤其是長者及幼童等抵抗力較弱人士極易感冒。氣道受冷空氣刺激後,可能引起咳嗽、胸悶甚至哮喘、呼吸困難等。另外,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容易病情反覆或加重;若有家族史或敏感體質,更易出現嚴重症狀。
專家對此建議,體質較弱者在「倒春寒」期間應減少外出,出門時應戴好口罩並注重保暖,避免著涼。
Getty示意圖
2. 手腳冰冷
外界溫度過低,血液會流向身體核心部位供氧,導致手指、腳趾、耳朵等末梢血液減少,進而感覺寒冷。因此,建議穿著保暖襪或保暖鞋、胸背部貼身衣物要穿暖些,以助血液在全身均衡分配,保障身體末梢供血。
Getty示意圖
3. 胃部痙攣、胃腸道易受寒
天氣轉冷,毛細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及胃部血液循環,易引發急性胃痙攣、胃潰瘍及胃腸炎等。若本身有胃病,務必注意腰腹部保暖,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物,同時應多喝熱水、少吃生冷食物並定時用餐。
4. 心臟負荷加劇
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對天氣變化的敏感性很高,突然的寒冷刺激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出現急性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氣溫驟降亦會令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容易出現心肌缺血,若再伴隨呼吸道感染或肺炎,更可能加重心臟負荷。因此,長者尤其要做好保暖,並在醫生指示下合理用藥控制血壓。若出現胸悶、隱痛或心慌等症狀,即使發作時間很短,也應提高警覺並及時就醫。
Unsplash設計圖片
5. 血管阻塞、腦梗高發
春季是腦梗高發季節,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低氣壓和高濕度會刺激血管神經,使小動脈血管持續痙攣,血壓驟然上升,增加中風風險。另外,夜間入睡後血液黏稠度上升,這也是中風高發於這個時段的重要原因。因此,若民眾發現一側肢體麻木無力、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說話不清或伴隨眩暈嘔吐等症狀,應高度警惕並立即就醫檢查治療。中風急救分秒必爭做到三早:早識別、早求救、早溶栓。
4大「重點保暖對象」
冷空氣傷人由外而入,最易從以下4個部位「偷襲身體」:
1. 頭部
若未戴帽子,冷空氣會從頭部入侵,可能導致頭痛、頭暈等不適。
2. 肩頸背部
當晚間氣溫驟降時,肩頸部位若未妥善保暖,頸部受寒過久容易引起頸椎病、肩周炎以及背痛等問題。
3. 腿腳
四肢血液循環較末端,著涼後易致關節炎或「老寒腿」,部分人春天仍穿短裙或短褲,恐加劇受寒程度。
4. 腰腹
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後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痛以及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示意圖。設計圖片
「洋蔥式穿衣法」抵禦寒潮
所謂「洋蔥式穿衣」就是像洋蔥一樣層層穿搭和疊加。這種穿衣方法在保證溫暖的同時,還方便在日間溫度回升時視情況脫下,不至於著涼或出汗,等到夜間氣溫驟降時再穿回,靈活調整舒適度,減少著涼風險。
內層:可選擇排汗功能良好的貼身衣物,保持體表乾爽。
中層:穿著毛衣、線衫或抓絨衣,確保身體有足夠的保暖度。
外層:建議採用防水、防風材質的外套,既能抵禦風寒,又方便隨時穿脫。
養生建議:注意作息 保持運動
醫生提醒,除了穿著保暖外,民眾也應多補充溫熱食物及充足水分,以維持體內良好代謝。此外,春季天氣多變,應有足夠休息及適度運動,特別是長者、幼童及慢性病患者,更需定時檢查血壓、血糖等指標,一旦出現不適症狀宜盡快求醫。
「倒春寒」期間,氣溫極易波動,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感冒或其他健康問題。專家呼籲大眾務必做好禦寒措施,若有出行計劃,宜留意當地氣象變化,並謹記「洋蔥式穿衣」法,盡量降低天氣驟變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