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多數癌症早期難以察覺? 醫生解釋:和呢3原因有關

生活事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Â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生活事

      生活事

      多數癌症早期難以察覺? 醫生解釋:和呢3原因有關

      2024年11月24日 07:00

      許多癌症早期不痛不癢無明顯症兆,導致發現問題時為時已晚,醫生解釋和這3個原因有關!

      癌症大多無明顯症兆

      據《生命時報》報道,山東女生因下腹疼痛未引起重視,誤以為是普通的腹脹,結果最終被診斷為晚期胃癌的案例於近期引起了公眾對癌症問題的關注。由於多數癌症在早期因沒有明顯症兆,不痛不癢,這導致在發現問題時往往為時已晚。

      微博影片截圖

      微博影片截圖

      癌症早期無明顯痛感的3大原因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體檢中心副主任醫生畢曉峰對此解釋,大多數癌症初期並無痛感,除非有些癌症早期「侵犯」了神經才會產生痛感,但這種情況幾乎很少出現,而癌症早期沒有明顯痛感主要和以下3個原因有關:

      1. 早期腫瘤體積較小

      早期腫瘤由於體積較小,不足以壓迫或牽拉神經,因此很少引起明顯的疼痛或不適感。

      微博影片截圖

      微博影片截圖

      2. 腫瘤細胞早期分裂速度較慢

      在腫瘤的早期階段,癌細胞的分裂速度相對較慢,儘管分裂速度會在後期加快,但由於單個細胞體積極小,即使10億個癌細胞聚集,其直徑也僅為1釐米,幾乎不會引發明顯症狀,使得早期腫瘤很難被察覺。

      3. 癌細胞有自身細胞轉化而成

      癌細胞最初是由自身細胞轉化而成,但為了躲避免疫系統的「偵查抓捕」,它們會在早期階段「偽裝」成正常細胞。這種偽裝使得免疫系統難以識別並消除癌細胞,導致身體不會及時發出警報。

      微博影片截圖

      微博影片截圖

      日常保持警覺按時進行身體檢查

      畢曉峰醫生指出,儘管早期癌症的症狀往往不明顯,但人們也可能會通過一些非特異性的現象發現身體異常,諸如乳腺和甲狀腺會摸到腫塊、肺癌會引起刺激性咳嗽、食管癌吞咽不適、胃癌消化不良且飽脹不適等症狀。此外,大便習慣的改變也可能是胃癌或結直腸癌的早期徵兆。雖然這些症狀不足以作為早期診斷癌症的科學依據,但公眾日常應對其保持警覺,及時進行身體檢查,以排除潛在健康風險。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倒春寒」點著衫?專家指出,「倒春寒」來襲最易從身體4個部位入侵,建議採用「洋蔥式穿衣」應對晝夜溫差。

      「倒春寒」來襲晝夜溫差大

      初春到來,人們才感受到一絲春天的溫暖,又遇冷空氣來襲。據氣象預測,3月25日至28日寒潮將橫掃全國多地,局部地區最高氣溫降幅可達攝氏20度,冷暖變化極為明顯。面對「倒春寒」來襲,專家建議採取「洋蔥式穿衣」方法,以應對晝夜溫差加劇,減少著涼及其他健康風險。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倒春寒來襲 身體出現5大變化

      1. 呼吸道受刺激

      早春時節,忽冷忽熱的氣溫往往容易刺激呼吸道,尤其是長者及幼童等抵抗力較弱人士極易感冒。氣道受冷空氣刺激後,可能引起咳嗽、胸悶甚至哮喘、呼吸困難等。另外,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容易病情反覆或加重;若有家族史或敏感體質,更易出現嚴重症狀。

      專家對此建議,體質較弱者在「倒春寒」期間應減少外出,出門時應戴好口罩並注重保暖,避免著涼。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2. 手腳冰冷

      外界溫度過低,血液會流向身體核心部位供氧,導致手指、腳趾、耳朵等末梢血液減少,進而感覺寒冷。因此,建議穿著保暖襪或保暖鞋、胸背部貼身衣物要穿暖些,以助血液在全身均衡分配,保障身體末梢供血。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3. 胃部痙攣、胃腸道易受寒

      天氣轉冷,毛細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及胃部血液循環,易引發急性胃痙攣、胃潰瘍及胃腸炎等。若本身有胃病,務必注意腰腹部保暖,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物,同時應多喝熱水、少吃生冷食物並定時用餐。

      4. 心臟負荷加劇

      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對天氣變化的敏感性很高,突然的寒冷刺激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出現急性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氣溫驟降亦會令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容易出現心肌缺血,若再伴隨呼吸道感染或肺炎,更可能加重心臟負荷。因此,長者尤其要做好保暖,並在醫生指示下合理用藥控制血壓。若出現胸悶、隱痛或心慌等症狀,即使發作時間很短,也應提高警覺並及時就醫。

      Unsplash設計圖片

      Unsplash設計圖片

      5. 血管阻塞、腦梗高發

      春季是腦梗高發季節,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低氣壓和高濕度會刺激血管神經,使小動脈血管持續痙攣,血壓驟然上升,增加中風風險。另外,夜間入睡後血液黏稠度上升,這也是中風高發於這個時段的重要原因。因此,若民眾發現一側肢體麻木無力、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說話不清或伴隨眩暈嘔吐等症狀,應高度警惕並立即就醫檢查治療。中風急救分秒必爭做到三早:早識別、早求救、早溶栓。

      4大「重點保暖對象」

      冷空氣傷人由外而入,最易從以下4個部位「偷襲身體」:

      1. 頭部

      若未戴帽子,冷空氣會從頭部入侵,可能導致頭痛、頭暈等不適。

      2. 肩頸背部

      當晚間氣溫驟降時,肩頸部位若未妥善保暖,頸部受寒過久容易引起頸椎病、肩周炎以及背痛等問題。

      3. 腿腳

      四肢血液循環較末端,著涼後易致關節炎或「老寒腿」,部分人春天仍穿短裙或短褲,恐加劇受寒程度。

      4. 腰腹

      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後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痛以及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洋蔥式穿衣法」抵禦寒潮

      所謂「洋蔥式穿衣」就是像洋蔥一樣層層穿搭和疊加。這種穿衣方法在保證溫暖的同時,還方便在日間溫度回升時視情況脫下,不至於著涼或出汗,等到夜間氣溫驟降時再穿回,靈活調整舒適度,減少著涼風險。

      內層:可選擇排汗功能良好的貼身衣物,保持體表乾爽。

      中層:穿著毛衣、線衫或抓絨衣,確保身體有足夠的保暖度。

      外層:建議採用防水、防風材質的外套,既能抵禦風寒,又方便隨時穿脫。

      養生建議:注意作息 保持運動

      醫生提醒,除了穿著保暖外,民眾也應多補充溫熱食物及充足水分,以維持體內良好代謝。此外,春季天氣多變,應有足夠休息及適度運動,特別是長者、幼童及慢性病患者,更需定時檢查血壓、血糖等指標,一旦出現不適症狀宜盡快求醫。

      「倒春寒」期間,氣溫極易波動,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感冒或其他健康問題。專家呼籲大眾務必做好禦寒措施,若有出行計劃,宜留意當地氣象變化,並謹記「洋蔥式穿衣」法,盡量降低天氣驟變帶來的風險。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