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剛過,人大常委會正在北京審議再發債6萬億人民幣救市,而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就到深圳,會見香港的商界人士,推動他們加大投資,支持內地和香港。
夏寶龍寄語香港工商界,可以說是循循善誘,耳提面命。早在去年12月全國港澳研究會十周年的慶祝大會上,夏寶龍提到香港社會各界持份者,應該「深入思考、身體力行」時,亦都特別將工商界拿出來單獨討論,指他們是推到香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應該做到「富而有責、富而有義、富而有愛」,在香港由治及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其後夏寶龍在今年9月在北京接見特首李家超的時候,再點名工商界、企業家要堅定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並要求「把愛國愛港熱情轉化為一項一項具體的實際行動,齊心協力推動香港實現由治及興」。
在夏寶龍今次會見商界的前夕,特首李家超昨日(11月7日)出席本地及國際商會聯合舉辦的《施政報告》午餐會時,亦向在場商界人士表示,要做到《施政報告》的各項措施以達致改革,政府無法單打獨鬥,而是共同責任(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特首所指的共同責任,意思是指香港的種種工作,不能夠單靠特區政府獨力完成,要推動香港商界,和特區政府一同努力。
夏寶龍今次會見商界時,講話緊緊圍繞貫徹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突出展示出國家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支持香港高質量發展的決心。明確釋放了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充分發輝獨特地位和優勢,在助力國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更好發揮作用的信號。指香港從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迎來了可以輕裝上陣,全力拼經濟、謀發展的最好時期。
中央反覆提醒,推動香港工商界加大力度廿金建香港,主要有兩個背景。
第一,香港正經歷痛苦的轉型。香港過去的經濟比較單一,偏重金融地產,而且經過多年發展之後,無論土地或是工資成本已經變得相當貴,近年出現的北上消費潮,亦都是這一種成本高企、競爭力下降的體現。
香港要負擔得起這一種高成本,就需要有高增長,一定要有各種類型的新產業冒出頭來,從新的金融產業到新的創科產業,要一項又一項的產業發展起來,提質增效,找到新的市場,香港的經濟才能步上新的台階。
不過,搞新生意就必須有人才和資金,在資金方面亦不能單靠政府提供,需要本地和外地的資金,所以如何鼓動本地商界多作投資,亦都是香港經濟能否成功轉型的其中一個關鍵。
第二,地緣政治風險高升。在這個新階段關鍵期,狂人特朗普重回白宮,國際局勢更加嚴峻,香港工商界能做些什麼,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香港由治及興?
面對如此險惡的環境,香港別無他選,只能夠強化自己,應對挑戰。這就讓人想起1997年出現亞洲金融風暴,各國的貨幣受到狙擊,當時南韓的韓圜大跌,南韓的民眾主動捐金出來,支撐國家的幣值。
如今就到了香港各界,特別是工商界貢獻報效的時候。在和平的歲月,大家輕輕鬆鬆就可以享受美好的生活。但是在艱難的時刻,香港人特別是工商界就需要團結起來,為香港這個我們成長發展的地方,作出更多的貢獻。
盧永雄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他最愛的關稅、關稅、關稅,恐怕會成為未來4年環球國際關係的一個重要議題。因為特朗普不單要向中國徵稅,也要向歐洲及全世界徵稅。
牌面上,特朗普增加關稅有一大套理論,要「讓美國再次偉大」,其中一個主要推手,是他上次任內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貿易逆差國,去年美國對全球貨物貿易逆差1.06萬億美元,32%來自中國,有3361億美元。
萊特希澤認為,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不健康,產業流走了,美國人失去工作,用特朗普的話語:「這些錢被偷走了」,並資助了中國這個競爭對手。萊特希澤這種人的思路,主要會做幾方面的事情來平衡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
第一, 讓美元貶值,擴大美國產品出口的優勢。
第二, 第二,大幅加徵關稅。全面加徵10%的美國進口商品關稅,對主要競爭對手中國加徵60%的關稅。高關稅造成了壁壘,外國產品很難進來,進來的外國貨成本亦會大幅提升,這樣會增加美國本地產品競爭力,加速美國的再工業化。
第三,改革稅制。美國產品出口到國外,要支付美國公司的所得稅,又要支付出口地的增值稅,削弱了美國產品的競爭力,所以需要改革。
這些講法聽起來道理十足,美國人亦深信不疑,所以特朗普揮動關稅大旗,能夠再次當選總統。但看看美國的貿易數字,就會發覺現實並不是這樣一回事。
美國自2018年特朗普執政時期向中國開打貿易戰,到拜登上臺,也沒有大幅削減特朗普加徵中國產品的關稅,還針對新能源行業中國產品再大幅加徵關稅。
看看中美貿易的變化。2018年美國從中國進口貨品5395億美元,5年之後到2023年,美國從中國進口5003億美元,5年間確實對中國進口減少了7.2%。
5年間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亦的確減少了。2018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是4192億美元,到去年對華貿易逆差是3361億美元,數額雖然仍然龐大,但亦減少了20%。
美國對中國的依存度亦顯著下降,美國從中國的進口比例從2018年的21.2%,一直跌到2023年的14%,即是進口產品中,中國產品比例顯著縮小了7個百分點。具體來看,與生產直接相關的資本品及其零部件(交運設備除外)、工業用品等跌幅較大。
看完這些數字,本該可以說美國對華貿易戰是成功了,成功降低了對中國商品依存度,減少對華貿易赤字。但看看美國整體貿易數字,2018年美國整體貿易逆差是8787億美元,到2023年整體貿易逆差擴大至1.06萬億美元,5年間增加了20.1%。
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5年間減少了20%,但是美國整體的貿易逆差又增加了20.1%,搞來搞去美國的逆差並沒有縮小,還在擴大。除了部分中國商品可能轉移到東南亞或墨西哥等地,組裝加工再輸入美國外,更加關鍵的問題是美國製造能力薄弱,美國人花費大對商品需求高,不從中國進口,亦會從其他更貴的來源進口,所以貿易逆差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
那麼下一個一百萬的問題就是,為何以特朗普這個聰明人,還要繼續對中國大玩關稅戰呢?《觀察者網》評論員晨楓就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解釋。
美國以對中國強硬為由,大幅加徵中國商品關稅,原因沒有那麼複雜,其實就是因為美國國內不加稅,所以就要對中國加關稅。稅收是國家運作的基礎,關稅也是稅,只不過是對進口貨物徵稅。美國財赤不斷擴大,截至9月底止2024年度,財政赤字錄得1.8萬億美元,按年升8%。特朗普承諾了上任後大規模減稅,包括削減公司稅等等。除對烏克蘭停戰可以節省幾百億美元軍費開支,還要尋找其他收入來源去填數。
如果想收取大量稅款,第一,收稅基礎要大;第二,收稅成本要低;第三,政治反彈要小,那麼找進口商品、特別是中國進口商品來開刀,就很容易了。
2023年中國對美國出口商品貨值4272億美元,全面加20%關稅,就可以收到854億美元稅,如果大加60%關稅,更可收2563億美元,已經很多了。或者先獅子開大口收60%關稅,最後落地還錢收20%,仍然可以收到800多億美元的稅款。
這樣加稅堪稱無痛,雖然最後進口關稅會大量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但他們不知道物價上升因為加了中國關稅,還覺得政府大幅對中國徵稅,遏制了這個競爭對手,非常解氣。
這就變成了一個對特朗普和美國選民的「雙贏方案」,只要人民足夠蠢,他們就不知道要為自己的選擇付足了代價,這就是民主選舉。民粹政客會用各種方式欺騙選民,而選民就老老實實投票給他們,最後老老實實地找數,還說自己的制度好正,叫全世界都一定要學她。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