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11周年專訪|港碳排放減幅超美歐 兩大策略再推低 謝展寰:停車場「高速充電」將大增

HotTV

HotTV

HotTV

11周年專訪|港碳排放減幅超美歐 兩大策略再推低 謝展寰:停車場「高速充電」將大增

2024年12月05日 06:00

全球暖化和極端氣候加劇,各國致力實現碳中和,本港的綠色低碳轉型,原來比美歐都做得好。2023年香港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4.4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比2014年減少近30%。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本港既有先天優勢,亦有後天努力,政府將進一步推動「零碳電力」及新能源車使用,預期本港碳排放量可以再降低。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專訪時表示,放眼世界,香港在碳排方面的進展,相當不錯,「由2014年到現在,本港人均碳排放減少了3成,跟美國比較,本港人均碳排放只是美國約3成左右。」2023年美國人均碳排放量約為13.8公噸;而2022年歐盟碳排放量則約為7.25公噸,相比香港,確實多一截。

更多相片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謝展寰表示,本港碳排放偏低,既有先天優勢,亦有後天努力的成果。(巴士的報記者攝)

謝展寰表示,本港碳排放偏低,既有先天優勢,亦有後天努力的成果。(巴士的報記者攝)

謝展寰指,若轉用零碳電力,以核電成本效益最好,比用太陽能、風能都較便宜。(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謝展寰指,若轉用零碳電力,以核電成本效益最好,比用太陽能、風能都較便宜。(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當局推出35億元的「EV 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協助在屋苑安裝充電設施。(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當局推出35億元的「EV 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協助在屋苑安裝充電設施。(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謝展寰指,有3成食肆已不提供外賣餐具,他們都不擔心影響生意,反映社會很多人已改變了習慣。(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謝展寰指,有3成食肆已不提供外賣餐具,他們都不擔心影響生意,反映社會很多人已改變了習慣。(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他解釋,香港擁有先天的優勢,就是高度密集,「9成人都用公共交通工具,能源效益有助減低多碳排放;另方面,因相當密集,大家住埋一堆,整體能源消耗比很多外國城市低。」

後天減排方面,他認為,本港起步亦比別人早。他說,本港1997年時已停止興建新煤電發電廠,慢慢轉用天然氣及核能,故能將碳排放更早遏低。

謝展寰表示,本港碳排放偏低,既有先天優勢,亦有後天努力的成果。(巴士的報記者攝)

謝展寰表示,本港碳排放偏低,既有先天優勢,亦有後天努力的成果。(巴士的報記者攝)

中短期而言 核電成本效益最大

但他認為,未來仍需在幾方面努力,包括持續發展「零碳電力」。「我們已經與內地展開商討,從內地輸入更多『零碳電力』,香港會做好一些工程,預備將來接收。」同時,要大力推動綠色運輸,「譬如電動車,現時新落地私家車,10架中有6、7架都是電動車,比起好多歐美國家都多。」

現時發電是最大的碳排放源,達63%,是否意味未來將用更多內地核電?謝展寰指,中短期而言,本港要低碳轉型,轉用零碳電力,以核電成本效益最好,比用太陽能、風能都較便宜,「但有些人會話唔係喎,現在太陽能、風能都好便宜,但他只計算了發電部分,如要大規模使用,還要儲電,一起計算時,現時最符合成本效益的,還是核電。」

謝展寰指,若轉用零碳電力,以核電成本效益最好,比用太陽能、風能都較便宜。(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謝展寰指,若轉用零碳電力,以核電成本效益最好,比用太陽能、風能都較便宜。(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他說,香港的地理環境,要發展太陽能較難;至於風力, 可考慮與內地如珠海等合作,在香港南面做大型海上風電場,相信都能符合成本效益。

預留3億安裝高速充電設施

至於鼓勵更多使用新能源車,現時充電配套仍不足夠。謝展寰說,歐美等一開始就擴大公眾充電網絡,但香港則先在市民居住的屋苑停車場加裝充電設施,當局推出35億元的「EV 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協助在屋苑安裝,令不少車主感到方便而轉用電動車;接下來會大規模建設公眾停車場的公用充電網絡。「但公眾停車場要快充、高速」,故《施政報告》提出預留3億元,資助私營機構安裝高速充電設施。

他認為,因現時電動車款色選擇多,加上燃料費相差十倍,若將來充電設施方便,將是很大的推動力。

當局推出35億元的「EV 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協助在屋苑安裝充電設施。(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當局推出35億元的「EV 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協助在屋苑安裝充電設施。(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棄置量跌 回收量升 重推垃圾徴費還看民意

過去10年,本港人均棄置量從2014的每天1.35公斤,上升至2018年的1.53公斤,惟2023年人均棄置量為每日1.44公斤,比起2022年及2021年分別跌4.7%及5.9%,當中廢塑膠減少達10.5%、整體廚餘減少3.4%;另方面,總回收量則由2022年約191萬公噸,增至2023年近197萬公噸,回收率上升一個百分點至33%。

謝展寰指,有3成食肆已不提供外賣餐具,他們都不擔心影響生意,反映社會很多人已改變了習慣。(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謝展寰指,有3成食肆已不提供外賣餐具,他們都不擔心影響生意,反映社會很多人已改變了習慣。(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謝展寰說,源頭減廢推動了20多年,本屆政府又加大力度,一方面宣傳教育,另方面擴大回收配套,已見到明顯成效,「今年初提出垃圾徵費時,社會很多討論,後因很多輿情不想在這時候推行,就暫停了,但社會對減廢、回收的認知和支持度,有大幅改變。」他說,由1月到現在,坊間的回收物多了一半,廚餘總量亦多一半,回收率由早幾年的最低點只得28%,升至現時約32%。

「最近推出的『走塑』計劃,鼓勵大家不要用一次性餐具,連鎖快餐店老闆跟我說,現在8、9成的人買外賣,都不要外賣餐具,很多人自備餐具;有3成食肆甚至不提供外賣餐具,付錢都沒有,他們都不擔心影響生意,反映社會很多人已改變了習慣,『綠色低碳』文化正慢慢在社會建立起來。」

至於現在是否好時機再考座推行垃圾徵費,謝展寰說,暫停垃圾徵費是回應民意,故最重要是得到民意支持和認同,「先做好宣傳、教育,加強回收配套,等社會都接受的時候,再決定是否推行。」

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足本11周年系列專訪,可瀏覽石榴台:https://www.bp-links.com/p/7591

人工智能近年發展速度超乎想像,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接受《巴士的報》訪問時表示,特區政府從六方面促進本港人工智能發展,人工智能也是新質生產力的一部份,特區政府將配合國家,致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右)與《巴士的報》總編輯李彤對談。(巴士的報記者攝)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右)與《巴士的報》總編輯李彤對談。(巴士的報記者攝)

首先是基礎建設方面,他表示,特區政府已建立了人工智能算力基礎,明年可以為全港提供約5000多匹的算力,數碼港建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今年開始分期投入營運。此外北部都會區的沙嶺將發展為「國際數據園」,有助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相關用地已擴大至10公頃。

第二方面是創新研發,孫東說,科學園和數碼港共超過600家人工智能的公司,去年因應國際發展的變化,緊急成立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專注本地大模型的開發和使用,經過一年多的研發,基本上已經研究出大模型,現正於政府多個部門投入使用。在此之前,InnoHK(特區政府2018年撥款100億元,在香港科學園設立的創新科研平台)其中的發展方向,就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已有15家研發中心。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巴士的報記者攝)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巴士的報記者攝)

與大灣區商討數據互聯互通  訂定框架規範AI應用

第三方面是治理,孫東表示,政府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推出了不少舉措,如數字辦推出了《人工智能道德框架》,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發布《人工智能:個人資料保障模範框架》,數字辦亦已委託HKGAI探索人工智能的規則和指引,平衡人工智能發展的機遇與風險。

數據是人工智能的元素,發展人工智能之前,需要有完善法規,保障數據安全,孫東表示,當局已開始了數據法的前期準備工作。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亦與內地大灣區商討數據的互聯互通,本月(11月)已全面將大灣區個人數據流動標準合同的使用擴展到各行各業。

數據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元素。(設計圖片)

數據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元素。(設計圖片)

第四是強化應用、惠及民生。孫東解釋,在強化應用方面,特區政府的數字政策辦公室,推動各局和部門應用人工智能,革新公共服務和提升效能,「例如1823服務,已經全面採用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他又透露,今明兩年推出百項智慧城市方案,其中一半與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息息相關。

人工智能結合生命科技  河套區建頂尖實驗室

第五是人才培訓,他說,在中小學階段,教育局推出兩套創新科技教育課程單元,強化包括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能培訓和教育 ; 大學方面,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去年撥款1億元設立科教創新基金,資助範圍包括人工智能的技術。

第六是立足河套,放眼大灣區,特區政府剛發布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規劃,除了數據共享共通外,也提出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數據機器人等產業。孫東說,要強化人工智能與生命健康科技的結合,建立國際頂尖的實驗室。

AI為新質生產力重要環節  河套園區成重要策源地 

河套區是國家聯繫世界的科技窗口,孫東表示,希望把這地方建立成未來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說代表未來新質生產力最最重要的技術環節之一,通過創新安排,橫跨兩種制度,令數據流通有所突破,讓園區科研或企業,在裡面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能應用廣泛的數據資源。產品、技術經過河套走向世界。「香港未來在國家人工智能高地建設方面作用,就突顯出來了。」他說。

河套區是新質生產力策源地

河套區是新質生產力策源地

創科局今年9月與內地工信部簽署《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合作協議》,孫東表示,協議將加強內地與香港在人工智能、先進製造、綠色低碳、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合作,引導社會資本,強化「政產學研投」協同,有助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

60小時網絡攻防演練  成功攻擊VS有效防守25:26

創新科技帶來挑戰,網絡安全就是其中之一,特區政府11月15日主辦為期三日兩夜共60小時的「香港網絡安全攻防演練--以攻築防2024」,為特區政府首次。

據孫東介紹,演練由網絡安全業界專家和學界組成5隊,飾演攻擊者的「紅隊」,對參與機構發動模擬真實的網絡攻擊,識別潛在網安風險和漏洞 ; 而包括9個政府部門和3間公共機構共12隊防守方「藍隊」,則在日常系統運作的場景防禦紅隊攻擊。數字辦亦邀請了未有參與是次演練的其他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作為觀察員,來自超過50個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超過400名代表參與由數字辦安排的場地導賞。

「香港網絡安全攻防演練—以攻築防2024」11月15日展開。圖示於網絡攻防演練中飾演攻擊者(亦稱紅隊)的相關專業人員。(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香港網絡安全攻防演練—以攻築防2024」11月15日展開。圖示於網絡攻防演練中飾演攻擊者(亦稱紅隊)的相關專業人員。(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最後發現25份成功攻擊的報告,涉及保安漏洞包括弱口令(weak password)、配置不當漏洞、以及繞過登錄驗證碼。而防守隊(藍隊)亦提交26份裁定有效防守成果,所有結果交相關部門或機構跟進。

足本11周年系列專訪,可瀏覽石榴台:https://www.bp-links.com/p/7566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