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已進入搶提名票的埋身戰,在過去的一個周末,多名商界人士出來表態,頗堪玩味。
首先是全國政協常委何柱國周六接受無綫《講清講楚》訪問,直言支持林鄭,並以「懂得揸單車,不等於識得揸跑車」為例,暗喻曾俊華識做財政司長,未必識做特首。
周日到李超人登場,他先是說不會提名特首候選人,因個個都是朋友。在活動之後他再發聲明補充,指林鄭不是CY2.0,並說中央沒有干預選舉。
另外已經成為林鄭主席團成員的林大輝,昨天亦借出中學予林鄭搞校長見面會,並安排她參與其學校活動,對林鄭顯出甚為友善的姿態。
眾多商界的人物的言行中,自然是李超人的講話最惹人注意。如果純從字面判斷,可說李超人取態比較中性,甚至講到林鄭不是CY2.0這部分,好似有點支持林鄭。而他的紅顏知己周凱旋在回應傳媒提問時更講到,林鄭是個Workhorse工作狂,又是女人,李生應該會欣賞Workhorse的女人云云。
王惟微則認為林營不能過分解讀李超人態度,正如我早前在本欄已講過,李超人對特首參選人是兩不提名,即既不提名鬍鬚曾,亦不會提名林鄭,採取一個比較抽離的態度。現在亦果真如此,李超人親自開腔表明各不提名。
綜合上述各個商界人士的態度,幾可肯定的是,在這個提名階段,鬍鬚曾難以取得商界很多支持票,在泛民以外若取得幾十票的提名,可能已經很盡,所以鬍鬚要入閘,主力就要靠泛民的大力支持。
然而,到投票階段由於是投暗票,商界人士如何投、投給誰,就無人知曉。現在無論林鄭還是阿爺,都預了到時有票會丟掉,問題關鍵是會丟幾多,會否掉到令林鄭不夠票當選的地步。
借用國父孫中山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看來林營還要努力加把勁去搶票,否則去到投票階段,仍然有陰溝裡翻船的風險。
政海探密_王惟微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香港《大公報》星期一(3月17日)發表題為「飲水思源有擔當 背靠祖國謀發展」的社評,描述了內地向香港輸入「東江水」讓香港不再有「制水」之苦的歷史故事,告誡在大是大非面前,香港各界必須堅定地與國家站在一起,維護國家安全,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香港力量。
巴拿馬運河。AP圖片
近日有報道指,李嘉誠創立的長江和記公司擬將其持有的巴拿馬運河港口出售給美國財團,《大公報》已接連於13日和15日發表「莫天真 勿糊塗」和「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兩篇評論,向李嘉誠提出告誡。而17日的社論就提到「香港有求,祖國必應」,指出香港的前途與國家緊密相連,如今發展欣欣向榮,正是因為與國家利益保持了高度一致。
全文如下:
60年前,在港人面臨最嚴峻的飲水問題時,中央果斷出手,東江之水自此越山而來,香港徹底告別了「制水」時代。 60年來,清澈的東江水靜靜流淌,見證著獅子山下萬家燈火的璀璨,見證著從未變過的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更見證著中央對港人的無私關愛。 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國家是香港最強大的依靠,中央是香港戰勝一切困難的堅強後盾,面對複雜變幻的國際政經形勢,香港唯有堅定與國家站在一起,擔當起應有的責任,才能戰勝挑戰、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早前水務諮詢委員會考察東江水供水系統。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約80%的用水來自內地,如今年輕人認為理所當然的「自來水」,背後有著一段艱辛的歷史。 上世紀60年代,香港遭遇大旱,當局嚴厲控水,350萬港人面對嚴峻的生存困境。 在關鍵時刻,中央果斷拍板,於1963年底啟動「東深供水工程」。 但當時各種條件非常落後,近百公里的巨集大供水工程是數萬建設者一擔一擔挑出來的,其間還面對自然災害,建設者們付出汗水、心血,更有人付出生命。 當時必不可少的電機設備則靠各方支援,由上海、西安、瀋陽、廣州等地50多個工廠趕製而成。 正是在全國人民的共同支援之下,僅用一年時間完成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
整個供水工程初始撥款3800萬元,現在看似是「小數目」,但在那個極為貧困的年代卻是一筆钜款,一些內地其他建設專案要為此「讓路」。 更重要的是,東深供水工程並非一勞永逸,為確保供水安全及提高供水能力,數十年來進行了三次擴建及一次改造工程,平時維護更不待言。 為了守護供水,以最高標準確保供水安全,沿江兩岸杜絕工業發展,嚴控污染,大量居民要付出巨大的犧牲。 這些都無法用金錢計算。 即便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東深供水工程水質化驗檢測結果一切正常,疫情未對供港水的水質和水量造成任何影響。
東江之水源源不斷輸送香港,這僅僅是中央支援香港的其中一個例子。 在東江供水工程建成之前,中央為確保香港居民的食品供應穩定,克服種種困難,啟動「三趟快車」,各種食品源源不斷供應香港。 如今香港約90%的鮮活食品、約80%的淡水都源自祖國內地。 「三趟快車」從開行以來,參與的人有上百萬,常年保證貨源、運輸、檢疫、車輛供應的有10萬人以上。 這個壯舉只有在中國才會發生,也只有在親情之間才能夠真正體會到。
香港有求,祖國必應。 香港回歸祖國近28年來,國家的關懷從未間斷。 從支援香港打國際「金融大鱷」、戰勝國際金融危機,到推出自由行政策、説明香港經濟從谷底起飛,再到平息黑色暴亂、制定香港國安法、完善香港選舉制度,以及應對前所未見的新冠疫情等等,中央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對香港的關愛,都是為了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和「 一國兩制」實踐的行穩致遠。包括東江供水在內的種種例子,是香港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生動寫照,也是最好的國民教育材料,應當得到廣泛、深入、系統的傳播。
當前國際政經形勢變幻莫測,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朝縱深演進,香港面臨不少挑戰。 但香港的前途與國家緊密相連,過去的事實說明,香港發生亂象就是因為沒有落實好「一國兩制」; 香港如今發展欣欣向榮,正是因為與國家利益保持了高度一致。 對接國家戰略不是一句空話,貢獻國家更不能只是一句口號,在大是大非面前,香港各界必須堅定地與國家站在一起,勇於擔當歷史責任,堅定信心,為維護國家安全,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香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