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藝術界中,有公認的五大博物館,分別是:英國的倫敦大英博物館、法國的巴黎羅浮宮博物館、美國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的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中國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能獲評為世界五大,除博物館佔地廣濶,展館建築物本身具備歷史意義外,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各館數以百萬計,極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珍貴館藏。單從這點來看,北京故宮博物院願意借出部份館藏落戶香港,作為未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展品與收藏,這無疑可以提升香港日後在世界級博物館發展中佔有一席。
據故宮博物院公佈,現時共收藏文物1,807,558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684,490件,涵蓋整個古代中國文明發展史,和幾乎所有文物門類。這180萬件(套)藏品,分為231個類別,含15.6萬件紙質文物,16萬件青銅器,1.1萬件金銀器,1.9萬件漆器,30.6萬件陶瓷。180萬件文物的背後,蘊含着從上古傳說時期,到清末辛亥革命以前,180萬個中國歷史文化故事。走入故宮博物院,仿如走進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時光隧道,讓參觀者可以近距離了認識帝制時期中國的歷史文化發展面貌。今且抛開這些珍貴館藏不談,單是認識「故宮博物院」的名稱與由來,本身已經是一堂極具教育意義的中國歷史課。
故宮博物院原址乃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宮。明代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並於公元1406年開始營造宮殿,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才落成。朱棣所建的新皇宮,以黃瓦、紅牆、金飾、白石構成的建築群。其中,黃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徵。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古人認為「天人對應」。所以,人間皇帝稱「天子」,並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紫字來為新的「宮禁皇城」命名,是以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從此,「紫禁城」便一直是明、清兩代皇帝居住,及統治天下的地方。從這裡所發出的大小政令,主宰了往後六百多年的中國歷史發展。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24年清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逐出紫禁城。
這座紫禁城佔地超過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純粹為帝王服務的歷史功能,終於完成使命,搖身一變成為開放給「尋常百姓」參觀的「故宮博物院」。
香港樹仁大學
歷史學系副教授羅永生博士
樹仁心思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