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中西文化,培育傳道人才」是英華書院創校宗旨
「承傳使命 皕載自強」是英華書院創校二百年的主題(「皕」,讀音:碧,解作二百)。英華書院在1818年於馬六甲建校,1843年於第七任校長理雅各牧師帶領下遷至香港。為慶祝創校皕年,英華書院香港歷史博物館合辦「英華書院創校二百年歷史展覽──傳道授業在香江」,特別展出英國牛津大學及倫敦大學在十九世紀刊印的珍藏文獻,重溫理雅各牧師及英華書院對華文與西學交流的里程。
![展覽於11月2日至12月5日假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免費開放公眾參觀。](https://image.bastillepost.com/704x/wp-content/uploads/hongkong/2018/11/20181101_CR_英華2.jpeg.webp)
展覽於11月2日至12月5日假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免費開放公眾參觀。
展覽於11月2日至12月5日假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免費開放公眾參觀。展覽於今日進行開幕儀式,多位嘉賓共同見證英華書院貢獻教育兩世紀,包括英華書院校長鄭鈞傑、倫敦傳道會駐港代表李清詞牧師、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黃秀蘭女士、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檔案主任Joanne Ichimura女士、牛津大學高級紙本文獻保護主任Robert Minte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長劉建豐博士及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文化及廣報部長阿部佳裕先生。
![多位嘉賓共同見證英華書院貢獻教育兩世紀。](https://image.bastillepost.com/704x/wp-content/uploads/hongkong/2018/11/20181101_CR_英華.jpeg.webp)
多位嘉賓共同見證英華書院貢獻教育兩世紀。
理雅各牧師為英華書院遷校香港後首任校長,承傳「溝通中西文化,培育傳道人才」的創校宗旨,於漢學西傳、華語翻譯、基督教在華傳播、香港西式教育、華文出版等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次展覽除展出英華書院的收藏品,還有遠道由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運抵、英華書院於十九世紀印刷之傳教刊物與學校文獻、理雅各牧師後人珍藏文物,以及藏於日本京都圓光寺、英華書院1855年翻譯的漢文聖經等。
![多位嘉賓共同見證英華書院貢獻教育兩世紀。](https://image.bastillepost.com/704x/wp-content/uploads/hongkong/2018/11/20181101_CR_英華1.jpeg.webp)
多位嘉賓共同見證英華書院貢獻教育兩世紀。
校長鄭鈞傑表示:「對於今次英華書院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合作,我感到十分榮幸,從中亦體會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以及研究歷史需持嚴謹的態度,亦非常欣賞香港歷史博物館眾同工的專業精神。在此感謝香港歷史博物館的支持,將英華書院的歷史和對香港的貢獻充分展現出來。
展覽期間特別安排三場講座,分別邀得前任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主席李志剛牧師、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黃文江博士,以及理雅各牧師的曾孫Christopher Legge先生,分享理雅各牧師如何推動香港發展,促進中西文化融滙,成為宗教、文化及教育界傳奇人物。
講座詳情如下:
日期
時間
講座
11月3日 (六)
10:30am– 12:30pm
基督教來華對中國的影響
前任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主席李志剛牧師
11月17日(六)
10:30am– 12:30pm
英華書院的教育、傳教、出版與翻譯事業對香港社會的影響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黃文江博士
12月1日(六)
10:30am– 12:30pm
改變香港發展的傳奇人物 – 理雅各牧師
理雅各牧師的曾孫Christopher Legge先生
*英語主講
英華書院於1818年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牧師與米憐牧師在馬六甲成立,以溝通中西文化,培育華人傳道人才,以及廣傳福音為宗旨。在1843年,英華書院由馬六甲遷至香港。2003年,英華書院由九龍塘牛津道遷到英華街新校舍。由2007年開始,英華書院實施「一條龍」政策的同時,亦開始直接資助辦學模式。2011年,鄭鈞傑校長繼任,英華書院繼續致力以建立同學之品格,發揮同學之學習潛能和服務社群之精神為己任,矢志培育「實而不華,卓而不傲」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