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漿含豐富蛋白質、卵磷脂
健康又有益的豆漿一直深受不少港人喜愛,但有專家提醒不宜空腹喝豆漿,而且腸胃虛寒、手術、產後或大病初癒的患者亦不適合飲用太多豆漿。
豆漿可搭配早餐飲用。資料圖片
有營養師建議每日喝1至2杯。網上圖片
有營養師指,豆漿含豐富蛋白質、卵磷脂、大豆異黃酮等營養素,可幫助肌肉生長、提升記憶力、增加體內好的膽固醇以及協助體內抗氧化,建議每日喝1至2杯。
運動後飲豆漿,可補充高強度運動所帶來的蛋白質耗損。資料圖片
但營養師亦提醒市民,不宣空腹喝豆漿,因為豆漿若空腹下肚,會直接轉換成熱量,並減低健康效益,建議可搭配早餐,亦可在運動後,補充高強度運動所帶來的蛋白質耗損。另外,由於豆漿偏寒涼,因此腸胃虛寒、手術、產後或大病初癒的患者,可能因腸胃功能不佳而不太適合飲用。
運動後飲豆漿,可補充高強度運動所帶來的蛋白質耗損。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有喜歡蹲下的習慣恐是「氣血不足」的信號,專家教1招自測方法,並揭最傷氣血的4種生活習慣。
喜歡蹲下=氣血不足?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等車還是逛街時感到疲憊,我們常常發現自己或他人會習慣性地蹲下休息。有觀點認為,這種行為可能是由於身體「氣血不足」所致。《新浪健康派》報道指出,雖然喜歡蹲下的人不一定存在氣血不足的情況,但氣血不足的人通常會覺得蹲下更為舒適。
示意圖。設計圖片
蹲下並非單純「氣血不足」表現
「喜歡蹲下,未必就是氣血不足」,蹲下能夠讓人感覺更加舒適,尤其是腿部、臀部的肌肉得到最大限度的擠壓,幫助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臟,從而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勞累感。這種現象不僅限於氣血不足者,但確實,氣血不足的人更容易感到疲勞,常常蹲下會讓他們感到舒適。
如何辨別自己是否氣血不足?
中醫提到,氣血不足的表現通常為容易疲勞、心悸、面色蒼白、睡眠不好等。尤其是女性,月經量少或不規律,這些均是氣血不足的常見表現。日常可以透過觀察下眼瞼和指甲的顏色是否變淺,睡眠質量是否差,以及是否經常感到無力或健忘等進行自測,以判斷自己是否氣血不足。
示意圖。設計圖片
4件小事最耗氣血
專家指出,有些生活習慣可能會加速氣血的消耗,特別是以下幾種:
1. 三餐不規律
不吃早餐、暴飲暴食,或者用零食代替正餐,都會影響脾胃功能,導致氣血不足。
2. 久坐不動
中醫認為,「久臥傷氣,久坐傷肉」,長時間坐著或躺著不動會影響氣血流動,損傷體內的氣血。
Unsplash設計圖片
3. 貪涼貪多
過多食用生冷寒涼食物,會損傷脾陽,影響脾胃運化,阻礙氣血化身。吃得過飽會增加腸胃負擔,損傷脾胃,脾胃差了,自然容易氣血不足。
4. 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
過度用眼,尤其是長時間盯著電子屏幕,容易導致肝血虛,表現為眼睛乾澀、視力模糊。
示意圖。設計圖片
補充氣血3方法
1. 合理飲食
吃得雜但不吃太多是維持氣血平衡的關鍵。夏季可以增加紅肉的攝入,同時食用一些如梨、甘蔗等富含液體成分的食物,幫助養陰生津。
其他推薦補氣血的食物:諸如紅棗、龍眼、菠菜、烏雞、動物肝臟等,都是經典的補血食材。紅棗有補氣養血的功效,龍眼有助於健脾養胃,菠菜富含鐵元素,可以有效補血,建議日常可以適當攝入。
2. 適當運動
每日進行半小時左右的運動,每週堅持4至5次,可以保持氣血通暢,增強體質,預防氣血不足的發生。
3. 保持情緒穩定
中醫認為,情緒波動過大會影響氣血的生成,長時間不穩定的情緒容易導致氣血失和。因此,保持心情愉悅對於氣血的調理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