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體出現5大變化時,可能是腎臟出現問題的信號,改變日常7大不良習慣,有助更好保護腎臟。
不良習慣正在無意中傷害腎臟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承擔著過濾血液廢物、維持水分和電解質平衡、調節血壓以及促進造血等多重功能。然而,腎臟常常被許多人忽視,直到出現嚴重問題才意識到健康狀況的嚴重性,因此腎臟疾病也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健康時報》報導指出,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可能正在無意中對腎臟造成傷害。為了更好地保護腎功能,建議應留意以下這些不良習慣。

示意圖
7個危害腎臟的舉動
1. 長期過度勞累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腎臟病中心主任醫生陳江華曾在醫院公號刊介紹,腎炎病人發病與長期的過度勞累有關,適當的休息和工作平衡是保持腎功能健康的關鍵。
2. 頸渴不飲水
不愛飲水或常忘記飲水導致水分攝入不足,減少尿量,進而增加尿液中結晶的沉積,最後可能形成腎結石。只有飲夠水才能產生足夠多的尿液,沖走微小的結晶。
3. 長期憋尿
深圳市人民醫院腎內科主治醫生王圳2024年在醫院公號刊文介紹,長期憋尿會對泌尿系統與腎臟造成一定壓力與損傷,大量尿液的長期儲存會導致膀胱過度充盈,攜帶有害物質與細菌的尿液可能回流,導致尿路感染、腎臟積水甚至更嚴重的腎病。
4. 高鹽飲食
過多鹽分攝入會增加腎臟過濾血液中鈉和其他物質的負擔,長此以往可能引起高血壓和腎損傷。
5. 常飲濃茶
河南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生劉俊保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長期喝濃茶易傷腎,濃茶中的咖啡因和鞣酸會增加腎臟的負擔。此外,鞣酸容易與體內的鐵結合變成一種難溶性物質,這些可致腎結石。
6. 長時間久坐
久坐不動會影響下肢和腹腔的血液循環,進而影響腎功能的正常運作。若是需要久坐的工作,建議每隔1小時就站起來走動一下,伸下懶腰。

示意圖
7. 亂吃藥
腎臟是主要的代謝器官,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腎內科主任醫生湯珣曾在醫院公號刊文介紹,腎臟是藥物的主要代謝器官,如需服藥,應盡量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切忌亂服藥,尤其是止痛藥、各種土單方以及草藥等。
腎臟一旦「受傷」,可能危及全身健康,引發各種健康問題:
1. 影響心臟
重慶市第五人民醫院腎內科主治醫生沈趙楠2024年在醫院公號刊文介紹,慢性腎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壓和糖尿病,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會加速心血管疾病的進展。
2. 影響造血功能
腎臟是合成和分泌促紅素的重要器官,當腎功能下降時,慢性腎臟病患者常會出現貧血,這不僅降低生活質量,還可能加重腎損傷和增加心血管風險。
3. 影響骨骼
腎臟的內分泌功能包括調控骨代謝,所以慢性腎功能不全時,骨代謝可能會紊亂,增加患者骨折和骨痛的風險。
4. 影響認知功能
慢性腎病可能導致認知功能障礙,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以及執行功能下降等。認知功能障礙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增加跌倒、住院和死亡的風險。
5. 影響營養
晚期腎病患者可能導致食慾不振,噁心以及嘔吐等症狀,出現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導致營養不良,進一步加重病情,提高死亡風險。

示意圖
早期診斷和治療慢性腎病極為重要,當身體出現以下5個「求救信號」時,需要引起重視,可能是腎臟正在出現問題:
1. 面部和下肢水腫
腎功能不全時,體內的水和鈉離子不能被有效排出,常常導致眼瞼、面部和雙下肢出現水腫。如果病情未能及時控制,會出現持續性或全身水腫。
2. 尿液表面漂浮著泡沫
尿中蛋白、尿糖增多時可出現泡沫尿。如果尿液表面漂浮著一層細小泡沫且不易消散,應警惕蛋白尿。若泡沫較大,應警惕是否尿糖升高。正常尿液為澄清的淡黃色,當尿液變成洗肉水、濃茶色、醬油色或是淘米水樣時,都需及時就診,這些都可能是腎臟疾病的警告信號。
3. 夜間頻繁排尿
腎臟疾病可能導致尿量的異常增多或減少,成年人夜間頻繁起床排尿(超過3次),特別是在年輕人中,可能是腎病的早期徵兆,建議及時就醫,避免進展到尿毒症的階段。

示意圖
4. 40歲以下高血壓
腎臟損傷可能導致體內液體積累,進而引起血壓升高。40歲以下的人群如果出現高血壓,尤其是沒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應檢查是否為腎源性高血壓。
5. 噁心嘔吐食慾差
慢性腎衰竭可能引起胃腸道相關症狀,如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和腹脹。這些症狀往往是由於體內毒素積累和消化道黏膜水腫引起的。
如果出現以上這些症狀,可能提示需要對腎功能進行評估和治療,為防止疾病進一步惡化,建議及時就醫進行詳細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