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昨日(7月8日)新增確診61848宗,又創新高。但與此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卻表示,他將向各州州長施加壓力,要求他們在秋季重新開放學校。他更指令美國海關和移民總署發佈了針對國際學生的簽證限制措施,變相向美國高校施壓要求其提供面授課程,因只提供網上授課留學生就要離開美國。這些言行遭到了美國全國教育協會的嚴厲批評。
美國傳染病專家福奇警言美國疫情爆發的情況「真的不妙」。
特朗普欲反駁話「我覺得我們處境很好」。
美國傳染病專家福奇見到疫情爆發,警言美國疫情爆發的情況「真的不妙」。但一日之後,特朗普欲反駁福奇話: 「我覺得我們處境很好」。特朗普更表示,美國「不會關閉,永遠不會關閉」,再次要求美國全面重新開放。
特朗普坐言起行,不理疫情危急,要求學校在秋季全面重開。他主持「關於美國學校安全復課的全國對話」時表示,現在已有超過13萬美國人死於新冠病毒。「我認為我們本來可能會死250萬或300萬人。」他說,所以美國可能已經拯救了數十萬人的生命。
特朗普表示,「即將向州長和所有人施壓」來開放學校。美國教育部長德沃斯也呼應特朗普的秋季開學論,稱「學校沒有理由不重新開學」。德沃斯在接受美國霍氏新聞網採訪時表示,教育部正在「認真考慮」對那些不願在今年秋天讓學生回校上課的學區取消聯邦資助。
儘管特朗普堅持重啓,但隨著各地疫情反彈,已有超過20個州宣佈暫停重啓計劃。特朗普要求學校在秋季重新開放的言論,也遭到了美國全國教育協會的嚴厲批評。
美國教師聯盟主席蘭迪·溫加滕表示,教師們同意遠程教學不是最佳的,但她表示,真正的爭論是關於如何安全返回學校以及是否有必要投入資金落實安全返校。該聯盟埃爾帕索分支最新調查顯示,只有7%的人支持在秋季學期完全採用面對面教學方式,約20%的人支持面授和遠程的「混合」教學方式,而約72%的人贊成遠程教學。對於強行重開學校,很多美國民眾不以為然。在特朗普有關學校必須重開的推特下,有網友留言道,「我教書26年了,我們的第一目標就是保護學生。我們將聽當地政府的,不是一個一開始就撒謊的總統的話。」還有人說,「如果我們可以把感染新冠的教師遺體都抬到白宮,我們願意重開學校」。更有網友告訴特朗普:「把你小兒子送回學校,看看你能否吃得消!」
特朗普除了發言施壓外,也有實招。美國海關和移民總署近日還發佈了針對國際學生的簽證限制措施,變相向美國高校施壓要求其提供面授課程,若學校在未來學期只提供網上授課,海外的留學生將不獲簽証,已留美的海外學生也要離開。
現時有37萬中國學生在美留學,由於大部份學校都只是網上授課,新例令他們大受影響。
而這一舉動也遭到高校反擊。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向麻省聯邦地區法院起訴美國國土安全部、美國入境及海關執法局,認為該新規違反《行政程序法》,沒有在發佈前考慮「問題的重要方面」,沒有為政策提供合理的依據,也沒有充分通知公眾,因此請求法院頒布限制令與禁令阻止美國政府執行這項規定。
CNN認為美國政府這一針對學生簽証的新政策,意味著許多在哈佛念書的國際留學生,也將成為被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遣返的潛在對象了。CNN還引用一家智庫2018年的統計數據稱,受這一做法影響的留學生人數可能在120萬左右,波及全美8700間院校。
疫情大爆發之下,特朗普還要求美國學校全面重啓,相信是要突顯「重啟」的政治含意,借此打擊反對重啟的民主黨州長。特朗普客觀上在實行「群體免疫論」,任由新冠病毒在美國散播。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當前,歐盟和美國正在多個敏感議題上需要進行談判,任何一方都有動機想要獲取對方的訊息。英國《金融時報》4月14日就報道,歐盟為赴美公幹的官員,發放一次性手機,因恐遭監視。
歐委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下星期一(21日)將赴美,會見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討論當前的關稅問題;而21日至26日,經濟事務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金融服務委員阿爾布開克、國際合作委員西克拉也將在華盛頓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春季年會。
《金融時報》報道,歐盟為赴美公幹的官員,發放一次性手機,恐遭監視。
據報道指,歐盟委員會向部分前往美國的工作人員發放一次性手機和基本型的筆記型電腦,以避免間諜活動的風險。
《金融時報》引述4位知情人士透露,下周前往IMF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的委員和高級官員已經收到了新的指示。一位官員表示,將美國視為潛在安全風險凸顯了自特朗普1月份再任總統以來,美國與歐洲關係惡化。
特朗普指責歐盟成立的目的是「壓榨美國」,並宣布對歐盟出口徵收20%的所謂「對等關稅」,歐盟早前批準對價值210億歐元的美國產品施加25%的反制關稅。特朗普9日宣布暫緩實施所謂「對等關稅」後,歐盟也宣布將關稅措施延後實施90天,以應對特朗普對鋼鋁徵收關稅的談判。
在俄烏戰事上,特朗普又向俄羅斯示好,向烏克蘭施壓,要求其透過暫停軍事援助交出資產控制權,並威脅要撤回歐洲的安全保障,從而引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重新武裝行動。另一位歐盟官員表示,「跨大西洋聯盟已經結束」。白宮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對報道暫未有回應。
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將赴美與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舉行關稅會談。
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星期一在華盛頓與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舉行會談,試圖解決不斷升級的貿易戰。
美國也抨擊歐盟對其科技公司的監管,並聲稱布魯塞爾正在壓制言論自由和操縱選舉,例如羅馬尼亞一位總統候選人因受益於TikTok帳戶支持率激增而被有爭議地排除在外。
3名委員將於4月21日至 26 日前往華盛頓參加IMF和世界銀行會議,包括經濟委員 Valdis Dombrovskis、金融服務主管阿爾伯克基、以及負責發展援助的西凱拉(Jozef Síkela)。委員會證實,最近已更新了對美國的安全建議,但表示並未以書面形式作有關使用一次性手機的具體指示。
報道稱,歐盟外交部門已參與其中。官員表示,針對所有前往美國的工作人員的指導意見中,包括建議他們應在邊境關閉手機,並將其放在特殊的套子裡,以防止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被監視。
智庫布魯塞爾地緣政治研究所所長範米德拉爾(Luuk van Middelaar)表示,這項建議並不令人意外,因華盛頓它是一個傾向於使用法外手段來擴大其利益和權力的對手。他說,2013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政府就曾面臨監聽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電話的指控。
他說,美國民主黨政府也使用同樣的手段。前往美國旅行還有額外的風險,邊境工作人員有權扣押遊客的手機和電腦並檢查其內容。 來自歐洲的遊客和訪問學者因在手機或筆記型電腦上發布批評特朗普政府政策的社交媒體評論或文件而被拒絕入境。
今年3月,法國政府表示,一名法國研究人員因對美國研究政策發表「個人觀點」而被拒入境並遣返法國。據《法新社》報道,美國官員認為這些信息「可以被定性為恐怖主義」,導致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一度介入調查,但目前相關指控已被撤銷。
《金融時報》早前也指,特朗普上台後,收緊移民和入境政策,大批來自歐洲和加拿大遊客在入境時遭受美國邊防警衛的敵意。目前,英國、德國、丹麥等歐洲多國已更新了國人到美國的旅遊警示。
據悉,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一直有搜查過境旅客的手機、電腦、相機或其他電子設備的先例。但溫哥華移民律師辛迪·斯威策表示,據其經驗,之前美邊境檢查人員僅針對毒品走私等涉嫌犯罪的入境者行使此權力,但近期類似檢查似乎擴大至「隨時」和「隨機」的入境者,令不少歐洲人對赴美旅遊產生了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