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假新聞 真干預

政事

假新聞 真干預
政事

政事

假新聞 真干預

2015年06月12日 19:57 最後更新:06月13日 17:30

一向不喜對同行的新聞說三道四,但昨天看見一則頭版頭條新聞《中間人開價3億買票,誘議員袋住先》,也難掩要講兩句的衝動,我心諗:「3億,傻的嗎?」

有傳媒報道,北京眼見政改民意爭持,難以令泛民立法會議員轉軚後,近日改派中間人借投注外圍名目,向目標議員提供金錢利益,試圖誘使他們在政改表決時投贊成票,有傳每位議員開價更高達3億港元。人民力量立法會議員陳偉業也證實,有立會議員曾透露,中間人開價一億港元換泛民一票。

故仔雖然講到言之鑿鑿,但諗一諗都知道「流」得好緊要。第一,整個故仔毫無證據,只是引述陳偉業聽另一個立法會議員講,那個議員是誰也不知道,充滿著以訛傳訛的味道。法律上這些叫做「聞說證供」(hearsay),不能採信。第二,阿爺為何要付出3億這種天文數字去買一票?若然他是不計代價要通過政改方案,就不會像如今那樣寸步不讓,不給泛民下台階去轉軚了。

第三,收了這種鉅款的議員,在香港也享受不到。香港有《防止賄賂條例》,議員是公職人員,其中最關鍵一條是公務人員「財富和公務收入不相稱」已是犯法,收了3億的議員想享用,忽然富貴,好易被人舉報。好人好姐,難道投完票馬上著草亡命天涯?結論是無人會俾,也無人敢收。

我不止自己分析,也向權威人士求證,他除了嚴詞否認有這種事之外,更質疑放風者存有惡意,想借此影響民意,令市民憎惡政改方案,並套住想投贊成票的泛民議員,警告他們一投票就會被指收錢了。

我愈想就愈覺得「3億一票」的說法太瘋狂了,以為無人信。但我的確太天真太傻了,有朋友告訴我,昨天中午在茶餐廳吃飯,已經聽到很多人議論「3億買票」一事,除了話「阿爺衰格」之外,就是講「做議員就正啦,投一次票成世唔使做啦!」事實剛好相反,好多人相信「3億買票」的講法。假話講多幾次,就有很多人信啦。

這件事令我想起1989年64前後的歲月,那時電子傳媒和報紙先後報導了「李鵬中槍」和「鄧小平去世」的新聞,在那些日子,這是人們期望聽到的消息。但以我當時作為一個年青記者,以有限智慧,雖見主要媒體大篇幅報導,我還是高度懷疑,覺得這些新聞來源不明,內容誇張,很難入信。

後來才發現時是參加學潮的學生們有意散發這些假消息。一個黃姓的中國留學生從北京去到美國後,公開在CNN電視上承認,他們曾散播李鵬受傷及鄧小平去世的謠言,因為兩人久未露面,製造謠言是逼他們出來。

我當時的反應是:這些人捨正路而弗由,用下流的手法,不會爭取到理想的民主。今天看到「3億買票」的新聞,26年前的感覺又浮現出來,若然發放消息的人是想用假消息爭取真民主,恐怕民主未爭取到,社會已經讓他們搞得愈來愈卑下了。

若然「3億買票」是真新聞,就要拿出證據來,去廉署舉報,將犯罪者繩之於法。若然沒有證據,只是信口胡謅,放假新聞,行真干預,就是很可悲的事。我沒有聽說過美國華盛頓、印度甘地、南非曼德拉、緬甸昂山素姬是靠說謊做假爭取到民主,香港人,找個好榜樣學學,可以嗎?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可以建立非美自由貿易聯盟

 

美國總統特朗普現在有點腳軟,在中國反徵美國34%的關稅之後,美國聲稱對部分中國產品再加徵50%關稅,但與此同時特朗普就在社交平台上發文說,中國雖然尚未正式聯繫美國,但「我們在等他們的電話,這將會發生。」他重申,「中國想要達成協議,他們只是搞不清楚該從哪裡開始。」

中國這個電話特朗普是等不到了,中國的確想要達成協議,但中國很清楚應該從哪裡開始,就是從為美國放血開始,從打痛美國開始。所以中國必將以牙還牙,等到美國忍不住痛的時候,就會來敲門,要求跟中國達成協議。

特朗普現在設定的議題是,首先向全球極限施壓,然後等每個國家來求美國,最後美國苛索一番,然後稍稍降低一點關稅,最後得到一個只有美國全贏的結局,這就是特朗普的如意算盤。

現在全世界應該設定另一個議題,就是打造一個沒有美國的自由貿易世界,在這個真自由世界,其他國家全贏,美國全輸。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過去緊跟美國民主黨總統拜登的路線,對美國極其親善,對中國就諸多對抗。但是連馮德萊恩這種死硬派,最近的態度亦出現微妙變化。她4月7日在布魯塞爾表示,由於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對國際貿易造成的衝擊,歐盟正在尋求與美國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區開展更多的貿易。歐盟將拓寬與美國之外的其他貿易夥伴的合作,「我們將像激光束一樣,專注於美國以外那83%的全球貿易,這是巨大機遇」。雖然馮德萊恩沒有提到中國,但在美國以外那83%的全球貿易當中,中國佔了很大的份額。

另外,英國的精英媒體也都寄望於全球自由貿易。英國《經濟學人周刊》4月2日刊發題為《全球自由貿易主義者,能受得住特朗普的攻擊嗎?》。文中提到,特朗普的貿易戰證實了美國放棄了全球貿易體系守護者這一地位,而其他各國正不斷加深貿易關係,令貿易夥伴多元化,打造新的聯盟,更加建立新的規則,制定新的框架。在全球貿易中,美國佔比正在下降,令建立一個美國以外的新貿易框架變得可行。21世紀初,美國佔全球進口的20%,如今只佔全球進口的12. 5%,美國作爲消費國的作用正在縮小,這不僅反映新興市場的崛興,也反映了美國經濟的變化。

現在世界上有多個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協定,包括中國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個協定已經在2022年啓動,將中國與東盟10國、澳洲、新西蘭、日本和韓國聯通起來,把15個多元經濟體納入同一個框架,中國處於核心位置,為RCEP其他成員提供進入中國的渠道,爲美國主導的環球貿易提供另一個選項。

另一個是本來由美國發起、後來美國退出了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現在已經變身成爲新的CPTPP協定,由日本主導、12個成員國家組成,連英國這個歐洲國家都已經加入了,而中國正在申請加入。

這兩個範圍廣闊的自貿協定,歐盟都沒有參與。面對特朗普的反貿易行爲,中國和歐洲是時候大大加強貿易關係。其實建立中歐自貿協定,並非不可想像的事情,過去4年由於烏克蘭戰爭和拜登政府盲撐烏克蘭,加上美國拉攏歐洲盟友反華,令烏克蘭問題無厘頭地成爲中歐關係的其中一個障礙。隨着美俄推動烏克蘭戰爭步向結束,再加上特朗普的瘋狂關稅,令中國和歐洲更加容易放下分歧,達成合作。

如果不單是中國和歐盟搞自貿協議,而是將歐洲和亞洲融合起來,就會建立一個龐大的非美自由貿易聯盟,這樣效益更大,但也更難談得成。但世界各國都受着美國的高關稅衝擊,嚴重影響本國的經濟,會加大另尋出路的誘因。如果能夠建立新的大範圍自貿聯盟,促進非美國的貿易,會大大有利各國促進經濟。所有因為高關稅不能再賣到美國的貨品,可以在一個非美自貿聯盟裡尋找新的市場。要有範式轉移的新思維,才能找到過去視而不見的新機遇。

美國既然選擇放棄世界,世界都應該選擇放棄美國。未來的世界不應該以政治意識形態爲主導,應該是以自由貿易爲主導。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