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和你lunch常客David 和Henry再出動 接受英語訪問大出洋相 一定要睇

博客文章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Â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和你lunch常客David 和Henry再出動 接受英語訪問大出洋相 一定要睇

      2020年08月14日 19:12 最後更新:22:07

      網民昨日(8月13日)發起在機場「和你Lunch」,約下午1時,常客David一人抵達機場1號客運大樓對開巴士站,他大叫「五大訴求 缺一不可」等反修例口號,其間大批機場保安上前把他包圍,將他驅趕至離客運大樓最遠的巴士站,上了巴士往東涌,其後在東涌再叫了一輪口號後離去。

      今日(8月14 日)再有人發起「和你 lunch 」行動,David 仔再度出動,今次與朋友 Henry 二人一起,下午1時在政府總部公民廣場外開始,叫叫口號:「釋放義士、還我公義」之類,約在1時45分結束。他們表示,林鄭月娥「一日唔回應我哋訴求,我哋一日都會堅持發聲。」

      Henry(左)接受英語訪問,錯漏百出, David(右)在旁,欲幫無從,因為佢連「舉辦」嘅英文都唔識!

      Henry(左)接受英語訪問,錯漏百出, David(右)在旁,欲幫無從,因為佢連「舉辦」嘅英文都唔識!

      不過,戲肉最後才到,是英文訪問時段。

      記者問:Why are you feeling continuing the campaign?

      Henry 答:You think protester is dying? Oh I know. I think it is because, first we have country security law, it is a big problem to 影響this protest. So we we we⋯⋯

      此時Henry 轉個頭問David 「舉辦」英文點講?David 唔識答。

      Henry唯有說:We we doing “lunch with you”. It is because we want to protesting⋯⋯吖吖吖⋯⋯保持抗爭熱度所以用和你lunch呢種方法and then⋯⋯when Covid-19 disappear, I think we have another protesting way to keeping protest. 即係可能話等武漢肺炎停咗,香港市民會用另一種方法表達自己嘅訴求,例如和你lunch就可能會暫停,就可能咁樣解。點都好,我哋會睇返channel(估計應該是指連登或telegram) 嗰邊會點樣。

      如果不懂廣東話,根本不會明白David 仔的英文訪問。

      如果不懂廣東話,根本不會明白David 仔的英文訪問。

      「和你lunch」行動基本上已得小貓一兩隻,但有David 仔和Henry仔的英文訪問,就令成件事唔同哂,可以話係充滿歡樂氣氛的示威。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巴士

      第七屆區議員年度工作報告公布之後,新一屆區議會的表現備受關注。民青局局長麥美娟星期二(4月8日)晚出post,不點名回應外界「唯數字論」,數字當然有其價值,讓公眾能客觀了解議員的部分工作,但絕非衡量服務的唯一標準,區議員更要用實際表現爭取更多市民的認同。

      早前有傳媒報道統計區議員工作報告相關數據後批評,區議員開會發言表現參差,有個別區議員開會「齋坐」冇發言。麥美娟4月7日解畫指,區議員在開會前都會做好功課,了解議程,知道針對什麼議題發言,但有可能在開會時較遲舉手,意見已被其他人發表,再重複發言已沒有意思,她認為要善用會議時間,非為發言而發言。

      麥美娟4月8日在社交媒體發文,以自己擔任26年區議員的經驗作出回應,指自己見過勤勉盡責者深耕社區,也目睹過敷衍了事的躺平現象,甚至有每三個月僅現身一次會議的議員,卻能穩坐整個任期。佢話,相比之下,新一屆區議會的表現可說是前所未有。

      帖文提及,有人關心區議員開會發言次數或是處理個案/查詢的數目差異等,佢擔任議員多年,見識過「拉布」八個、十個小時的會議,也聽過無數「為講而講」的發言。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會議的成效,是有沒有就議題充分反映到地區意見,而不是簡單的時長次數。

      麥美娟續指,瞭解到區情不同,如人口密度不同,自然會出現個案的數目差異,單純講求數字難顯真章。正如處理一宗複雜的鄰舍糾紛所需精力,可能十倍於一般諮詢,凝結的心血遠超統計表呈現的數值。

      她舉例,今年和區議員及關愛隊探訪的兩個家庭,家中成員因嚴重意外重傷或不幸逝世,家庭頓失經濟支柱,陷入困境。當時正是區議員們透過地區網絡聯絡到他們,比所有部門、慈善機構都要快,並馬上協助他們向不同社區基金或善團申請援助金,為他們解決燃眉之急,及後也作為橋樑聯繫社會不同的有心人向他們提供援助並持續跟進。「數字上,這只是兩個個案,但其意義絕非冰冷數據能夠反映。」

      麥美娟坦言,數字當然有其價值,讓公眾能客觀了解議員的部分工作,但絕非衡量服務的唯一標準,區議員更要用實際表現爭取更多市民的認同。

      她分享早前到東區與區議員及關愛隊探訪長者家庭的一個細節:在聊天中發現長者家中牆上貼有一張微微發黃的紙,寫有緊急聯絡人的資料,赫然寫著的並非子女的聯絡,卻是當區區議員的名字和電話。「這8位數電話號碼的背後,是議員用誠心服務換來的信任,我想這才是區議員最有意義的『數字』」。

      麥美娟重申,新一屆區議員們都盡責履職,達成了區議會主席指派他們的任務和各項目標。新一屆區議會有「四個第一次」,「第一次」引入履職監察制度,確保區議員盡責履職;「第一次」全體區議員出席率不低於80%,出席率更為歷屆之最;「第一次」全體區議員上任3個月內成立辦事處,每週開放時間不少於40小時,包括至少4小時的非辦公時間;及「第一次」全體區議員每年提交工作報告,系統化向社會彙報區議員的工作。每個「第一次」都是要回應市民對新時代區議員的期望,希望區議員能履職盡責,多接觸市民,協助政府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報」,更好為市民排憂解難。

      高人認為麥局長曾經擔任區議員20多年,親身經歷了,反對派如何騎挾區議會拉步,拖垮政府施政,令香港整個社會發展舉步維艱,更能感受到做實事的重要,「唯數字論」只是形式主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