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日本海鮮不要吃! 東京想用最不負責任的方法 將福島核廢水排入大海

博客文章

日本海鮮不要吃! 東京想用最不負責任的方法 將福島核廢水排入大海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日本海鮮不要吃! 東京想用最不負責任的方法 將福島核廢水排入大海

2020年10月17日 11:00 最後更新:11月06日 18:35

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日本政府將於本月27日正式決定是否將處理過的福島核污水排入大海。據統計,截至2020年9月福島核電站的核污水已累計達到123萬噸。若不及時找到處理途徑,貯罐將於2022年夏天達到飽和。

福島核電站堆積大量核廢水貯存罐。

福島核電站堆積大量核廢水貯存罐。

日本政府由於2020年東京奧運會推遲,得以騰出手來,對核廢料的處理問題做出最新決定。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話日本政府尚未作出決定。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話日本政府尚未作出決定。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福島第一核電站大量放射性物質外泄。核電站內的1號和3號機組反應堆冷卻系統損毀,核燃料熔化。為控制反應堆的高溫,負責管理核電站的東京電力公司注入大量冷水不斷去冷卻熔化了的核燃料,從而產生了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核污水。

理論上日本對核污水的處理有4種方案,包括1. 排入大海,2. 蒸發後排入大氣,3. 埋入地底,4. 以及在核電站內新建儲水罐等。日本政府一委員會在今年2月發佈報告稱「排入海洋或大氣是最現實的選擇」,但這也是最自私的選擇,因為排放是對日本本土是成本最少的選項,不過要週邊國家甚至全球來共同承擔核汚染的苦果。

香港人愛食日本直送的海鮮,小心受日本核汚水汚染。

香港人愛食日本直送的海鮮,小心受日本核汚水汚染。

「汚水排入海洋」的選項引來日本國內地方漁業協會的強烈反對,將之稱為 「不負責的懦夫行為」,韓國等鄰國亦大力抨擊。試問將大量核廢水排入日本海後,日本的海產還有誰敢吃呢?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大力反對日本把核廢水排入大海。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大力反對日本把核廢水排入大海。

早在今年6月,聯會國的人權專家發表聲明,對日本政府「在沒有時間或機會開展有意義的磋商的情況下,加速推進將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廢水排入大海的相關報告深表關切。」

聯合國人權專家表示,核廢料如何處理「將對人類和地球產生持續幾代人的深遠影響,關乎當地日本漁民的生計,以及日本國外其他民族百姓的人權。」

聯合國人權專家表示,目前福島核電站有充足的空間建造更多儲水罐,以增加核污水的儲存能力。

發表上述聲明的聯合國人權專家包括:聯合國危險物質及廢料的無害環境管理和處置對人權的影響問題特別報告員通賈克(Baskut Tuncak)、食物權問題特別報告員法赫裡(Michael Fakhri)、和平集會與結社權問題特別報告員武萊(Clément Nyaletsossi Voule),以及土著人權利問題特別報告員卡利(José Francisco Cali Tzay)。

聯合國特別報告員或人權專家由人權理事會任命,以個人身份獨立開展工作,對特定國家的人權狀況或全球範圍的重大人權議題進行調察、監測並發表公開報告,最長任期6年,他們不是聯合國雇員,也不在聯合國領取薪水。聯合國就此搞特別調查,證明對日本計劃這樣排放核廢水極度重視。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谷歌前CEO公然鼓吹AI武器化 專家:恐搬石砸腳

2024年09月28日 12:57 最後更新:13:20

「人工智能時代的戰爭需要新的武器」,近日,英國《金融時報》以此為題,刊登谷歌前CEO施密特(Eric Schmidt)署名的文章。

內地觀察者網注意到,長期為美國國防部服務的施密特,近年來在各種場合渲染「中國威脅論」,遊說美國國會和白宮加大在人工智能、5G等領域的投資。作為多家國防初創公司的投資人,施密特在文中呼籲美國加強對此類公司的鼓勵機制,他同時鼓吹開發和採用人工智能武器。

Unsplash設計圖片

Unsplash設計圖片

他在文章開頭寫道,在俄烏衝突、加沙戰爭以及大國競爭的背景下,世界正變得更加危險,隨著各國國防預算不斷上漲,國防工業正迎來發展機遇。

文章稱,這場國防熱潮恰逢人工智能革命,隨著國防預算的增加和人工智能革命的到來,採購決策者應該青睞價格經濟、能夠承受消耗且更為豐富的武器系統。因此,初創企業和國防獨角獸企業將迎來更多機會。而他之所以投資初創企業,是因為美國需要新的能力,以便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競爭。

施密特認為,美國應該從俄烏衝突中學到很多教訓。首先,增加國防開支和更換運往烏克蘭的武器「很重要」,因為這不僅僅能「重新充實美國的武器庫存,而且可以重新裝備武器庫存和供應它們的國防工業。」

施密特稱,更多資金應被投入研發,「這將使我們有朝一日,即便不是取代,也能夠利用遠程自主無人機補充F-35戰鬥機及其周圍的設備,包括空中加油機和地面工作人員。」他呼籲加強對美國國防初創企業的激勵機制,「為美國武器裝備打造一個不同的未來。」

施密特。網上圖片

施密特。網上圖片

其次,施密特稱,美國需要在充斥著電子戰的環境中還能夠有效通信的系統。他表示,在GPS拒止和欺騙下,要瞄準100公里以外的敵軍是一大挑戰,因此需要「即使在傳統方法失敗時也能可靠運行的武器和系統」,包括量子導航(quantum navigation)和視覺里程計(visual odometry)等GPS替代方案。「我們需要隨時隨地準備好戰鬥所需的東西,」施密特稱。

第三,施密特舉例稱,像烏克蘭戰場那樣,用一枚價值400萬美元的愛國者導彈來攔截價值5萬美元的沙赫德(Shahed)無人機的做法是「不可持續」。他還提到了中國,稱在美國,有人擔心幾枚東風-21或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就能摧毀一艘美國航母、艦載設備以及6000名艦員,「(打擊)成本還不到這艘造價130億美元航母的1%」。

「為了對抗這些恐懼,我們需要更便宜、更多的替代方案,利用互聯和靈活的軟件。這就需要採購改革,將總成本和供應鏈彈性與性能和適應性等其他因素進行權衡。」文章寫道。

施密特稱,某些不利因素可能會阻止美國國防預算的上升,而現有國防開支中,人事成本的大幅增長也有可能擠佔現代化和新武器開發的機會。

盡管如此,他表示,美國有可能繼續增加國防開支。施密特提及,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共和黨聯邦參議員威克(Roger Wicker)此前提出,要大幅增加美國國防開支至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

此外,有一些跡象表明美國正在認真對待創新,根據美國《國防授權法案》,去年美國國防創新部(Defense Innovation Unit)的預算增加了5倍,達到近10億美元。「這只是一個開始。」施密特說。

文章還稱,美國的行動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反響,近年來,國防開支目標達到或超過GDP的2%的北約國家已從2020年的9個增長到今年的23個。新的倡議也在不斷湧現,例如北大西洋國防創新加速器項目(DIANA)和為西方人工智能技術提供資金的北約創新基金(NIF)。

文章的最後,施密特又推銷起人工智能武器。他稱,美國「必須從戰略角度思考我們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最佳方式」,「我們可能有很多艾布拉姆斯坦克,但並非每個問題都是釘子(指突破局限性思維)。這就是創新如此重要的原因。我們不能浪費這個機會,僅僅購買我們在過去戰爭中使用過的武器。人工智能時代要求我們發明、改造和採用使用人工智能的武器。」

近年來,施密特多次在公開發言中強調人工智能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極力渲染「中國威脅論」,鼓吹中美「科技新冷戰」。他通過鼓吹「冷戰」大肆斂財的舉動,也引發美國科技界人士的警惕。

微軟前任首席技術官(CTO)梅爾沃德(Nathan Myhrvold)表示,他贊同白宮和國會在科技領域加大投資,「但問題是,當你通過好戰、恐懼和衝突的論調恐嚇大眾來獲得支持時,你就會遇到一個真正的問題——可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