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交易發生的主要根源是由於國際經濟貿易的發生和隨之而產生的國際結算、國際投資、外匯融資和外匯保值等業務的需要。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由於各國的貨幣和貨幣制度都是互相獨立的,一國貨幣不能在另一國流通,這樣,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對外債權、債務清償和結算及國際投資時,人們就需要將外國貨幣對換成本國貨幣,或將本國貨幣對換成外國貨幣,外匯交易就成為必然和必要的了。
在現實經濟運行中,外匯交易產生的更深刻的根源,在於貨幣代替和資產代替兩種持有貨幣的動機。當資產以外匯計價並作為支付手段時就會產生貨幣替代現象;當資產以外匯計價||並作為價值儲藏手段時,就會產生資產替代現象。有的人需要外匯是為了購買外國的商品,有的人是為了去海外投資建廠,有的人是為了外匯保值,有的人為了外匯借貸和還本付息,還有的人是為了投機。總之,根據不同的動機就產生了不同目的的外匯交易。
1、為貿易結算而進行的外匯交易
從事對外貿易需要進行外匯交易,這是外匯交易最初的動因和最早的類型。據統計,在現代貿易結算中,美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的比例高達40%以上,其他如歐元、日元、英鎊等,亦佔有相當大的比例。一般而言,出口商在交易夥伴支付貨款後都會將其兌換成本幣或兌換成其他種類的外幣,從而產生外匯交易的需要;進口商從國外進口貨物,通常也要將本幣(或其持有的非結算貨幣的外幣)兌換成結算所需外匯,從而產生外匯交易。
2、為對外投資而進行的外匯交易
到國外投資有各種形式,例如,投資於香港股票、到加拿大開辦餐館、到英國開辦工廠、到美國購買房產、到波蘭開辦商店等,這些都需要將本國貨幣或他國貨幣(外匯)轉換成投資所在國的貨幣(外匯),這樣就形成了為進行對外投資而產生的外匯交易。國際投資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直接投資是指一國企業和個人直接到另一國企業或機構進行投資,這可以通過創辦新企業、收購國外企業股權、以利潤再投資的方式進行;間接投資又稱證券投資,這是通過在國際債券市場購買中長期債券或在國際股票市場上購買外國公司股票來實現的。無論是以哪一種方式進行國際投資,都必須將本國貨幣或持有的他國貨幣(外匯)轉換成投資所在國的貨幣。
例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由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變為最大的債務國,“日本購買美國運動”使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投資者,美國發行的國庫券約70%由日本人購買,日本還在美國進行大量的房地產業及實業投資,收購美國企業、購買美國企業股票等。這些投資,需要將日元兌換成美元,而所獲得的美元收益也需要兌換回日元,這都是通過參與國際市場的外匯交易來實現的。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破裂,日本經濟出現了衰退,美國經濟復蘇,出現了“美國購買日本運動”,美國投資者的投資需要將美元兌換成日元,所獲得的日元也需要兌換成美元調回國內。
3、為外匯保值而進行外匯交易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直到1973年,在佈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各國貨幣都實行固定匯率制,其間雖有幾次波動,但外匯保值的需要並不明顯。隨著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代替,匯率的變化完全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各國貨幣間的匯率時升時跌,有時一天的變化率竟可達5%-10%。在浮動匯率制下,貨幣的升值會給貨幣的持有者帶來收益,而貨幣的貶值則給持有者帶來損失。
為了使外匯保值,全世界的銀行(包括中央銀行)、大公司甚至一般居民都在不同程度地參與外匯交易。凡是大的企業、集團、公司都設有自己的外匯管理部門,其業務之一就是進行外匯交易,以達到保值的目的。我國國家外匯儲備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儲備司進行管理經營,每天都要進行數以億美元計的外匯買賣,以此調整各種貨幣在我國外匯儲備中的比例,達到保值的目的。
外匯保值交易(賣出匯率趨跌的貨幣,買入匯率趨升的貨幣。)如果做得好,不僅能使外匯保值,而且還能盈利,實現外匯增值。例如,1989年年初至1990年4月,美元利率較高,美元匯率亦呈上升趨勢,升幅達29.6%。如果投資者當時以日元來購買1000萬美元,則其間可賺取匯差296萬美元,而由於美元利率亦高於日元利率29%,利差收入又可達29萬美元,兩項毛收入合計高達325萬美元。
4、外匯籌資、借貸和還貸帶來的外匯交易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近年來引進外資的數量明顯增加,外債規模也呈上升趨勢,引進外資也帶來大量的外匯交易。利用借入的外匯與進口付匯所計價的貨幣不同,就存在一個貨幣轉換問題,也就產生了外匯交易的需求。例如向銀行借入日元和英鎊,在日本發行日元債券,在倫敦發行英鎊債券,得到的分別是日元、英鎊;但如果進口付匯需用美元或歐元,則需要進行外匯交易,把借來的貨幣轉換成付匯所需要的貨幣。這就是借貸以後使用資金所帶來的外匯交易。
當貸款到期時,企業要按期還本付息,如果債務人手中沒有足額的借貸貨幣用於支付,需要以其他可兌換貨幣還貸時,亦必須進行外匯交易,將其他種類的貨幣轉換成規定的還貸貨幣。這裏便存在匯率風險的問題,由於匯率變化很大,借貸者就有遭受損失的可能性。例如,在我國的外債結構中,日元的比重較大,這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但日元匯率的劇烈變動無疑給我們造成很大的負擔。假如一家企業於1998年3月借入價值為1000萬美元的日元貸款,當時的匯價為1美元兌130日元,規定2008年3月到期,而2008年3月,美元兌日元的匯價已跌到1美元兌100日元,那麼按照此時的匯價,企業蒙受的損失已達到300萬美元,還不算利息負擔。如果當初做了相應的保值業務,損失就會控制在較小的範圍內,否則這一損失將是企業難以承受的。因此企業在借入外資時,不僅要考慮到不同貨幣的利率差異,還要考慮匯價的可能變動。可見,無論是國際間的還貸還是籌資,外匯交易都是必不可少的。
5、因金融投機而需要的外匯交易
投機性的外匯交易一般沒有真實的商品交易或資本流動作基礎,僅僅希望從匯價的變動中獲取利潤,通過低買高賣的轉換來獲利交易。這種交易在外匯交易中所占地位越來越重要,投機商們在外匯市場上頻繁地買進賣出,推波助瀾,使外匯市場的變化更加神秘莫測。在世界各個角落裏都有銀行、企業及個人在進行貨幣投機交易。在我國,貨幣投機交易已開始興起,一些金融機構已獲准開展自營或代客外匯交易,成為投機者追逐的新目標。外匯交易已經被廣泛用作金融投機工具,並由此產生了許多金融衍生產品,如期貨交易、期權交易等。
外匯投機交易的種類大致有以下幾種:
1、即期交易。即期交易用於投機是最常見的形式。世界上大部分投機商所做的都是即期交易,一般是當天買進,當天賣出,不留隔夜敞口頭寸。但如果投機者認為他對匯率走勢的判斷比較準確,也可以當天不平盤,將某一種倉位持續保留幾個月,以謀求更大的收益。
2、交叉套匯。套匯用於投機最初是地點套匯,即在金融市場不發達、通信手段不完備、全球外匯市場未實現一體化之前,不同金融中心的匯率水準可能不一致,從而使投機者在某一地買進某種貨幣而在另一地拋出即可獲利,這是兩點套匯,複雜些的還有三角套匯等。但現在隨著全球外匯市場的一體化,這種機會已經很少出現了。
3、運用其他貨幣交易手段進行投機。隨著外匯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和金融衍生產品的不斷出現,外幣投機交易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泛。期權交易、期貨交易都已成為投機者運用的良好工具。不論哪種交易,原則上都是“低買高賣”。投機者根據自己對匯率走勢的預測,在較低價位買入,在較高價位賣出,以期獲得投機利潤。
4、保證金交易。投機商在進行投機交易時,資金短缺是常見的問題,而保證金交易則為投機者提供了一個以較少的資金進行較大交易的機會。保證金交易已是外匯投機的主要形勢。保證金交易是指投資者在經紀人那裏開立一個保證金帳戶,在明確雙方責任義務的前提下,經過經紀人允許,交易者可以以此筆保證金作為擔保,進行數倍於保證金價值的外匯交易,盈虧都計入保證金帳戶。現在國內銀行通行的保證金比例為5%~10%,即投資者可以進行相當於保證金金額10~20倍交易,而在國外的經紀商中,有的公司則可以提供500倍的杠杆。保證金交易對投資者和經紀人雙方都有較大吸引力,但風險也相當大。
5、在國際外匯市場上,無數的交易員都在進行投機性的外匯交易。投機行為是外匯市場的潤滑劑,沒有投機,外匯市場將難以有效運作;但投機行為也會給市場帶來動盪,使匯價的變動更為劇烈。根據國際清算銀行2007年4月的調查結果顯示,當年初的世界外匯市場的日交易量已達到了3.2萬億美元,其中投機交易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在金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不僅銀行、金融財務機構、大企業財團在進行投機性的外匯交易,一些小商人乃至普通老百姓也參加到外匯投機的行列中來。當然,他們都是要通過代理機構(銀行或金融公司)來進行交易的。
6、因外幣存款的需要而進行的外匯交易
在銀行,各種可兌換貨幣都有規定的存款利率,一般來說,存款利率高,收益也高。許多人喜歡選擇利息高的貨幣存款,例如英鎊、澳元、加元等。由於各國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變動,各種貨幣的存款利率是不斷變動的。如美元1985年以前是高利率,1985年以後利率又逐漸下調,現在利率亦屬較低水準。由於利息收入的原因,有些人希望把手中利息低的貨幣換成利息高的貨幣,這就需要進行外匯交易。但是外幣存款是有匯率風險的,因此在決定存款幣種時,持有者不僅要考慮利率因素,也要考慮匯率因素。例如在1989年初,1英鎊可以兌換1.8190美元,6月30日跌至1.5408美元,跌幅達15%,利息上的收益無法補償匯價上的損失;後來英鎊又逐漸回升,至1990年6月升幅達60%。可見,如果選擇好的話,可獲匯差、利差雙豐收;如果選擇不好,則只有遭受一定的損失了。
外匯天眼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