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曼: 新冠沒有成為中國的切爾諾貝利,卻成了美國的滑鐵盧

博客文章

《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曼:  新冠沒有成為中國的切爾諾貝利,卻成了美國的滑鐵盧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曼: 新冠沒有成為中國的切爾諾貝利,卻成了美國的滑鐵盧

2020年10月22日 13:57 最後更新:11月06日 18:34

今年5月,美國白宮批評中國處理新冠疫情的手法,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還在指中方瞞報疫情,將會與切爾諾貝爾核災一樣載入史冊。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

曾有一些事情會載入史冊,但不是中國的新冠疫情。

美國《紐約時報》10月14日刊載題為《新冠沒有成為中國的切爾諾貝利,卻成了美國的滑鐵盧》的文章,作者是該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曼,他也是《世界是平的》一書的知名作者。

弗里曼認為,美國今天患上的病,用新冠肺炎疫苗是治不好的。人們已經失去對彼此、制度以及最基本的是非觀的信任——這些都是應對一場衛生危機所必需的。值得看看全文:

新冠沒有成為中國的切爾諾貝爾,卻成了美國的滑鐵盧

湯馬斯·弗里曼

觀看特朗普和拜登的首場辯論時,一個畫面突然出現在我的腦海。我想像中共的政治局委員們也聚在一起看這場辯論,為了湊趣,他們決定玩個喝酒遊戲。每當唐納德· 特朗普說出什麼可笑或者讓美國難堪的話,每位委員就得喝一杯威士忌。不到半小時,25名委員都爛醉如泥。

怎麼可能不是這樣呢?他們看到的是他們以前從未見過的——一個語無倫次的美國總統失控的滑稽行為,一個顯然不顧一切想要繼續留任的人,因為一旦失敗,他將面臨起訴、羞辱和破產。

誰又能責怪中國人幸災樂禍呢?一場始於武漢、目前已在中國得到控制的大流行,卻仍在摧殘著美國的經濟和國民——儘管這一切都是我們早就能預見到的。

唉,我們並不是我們自以為的那樣。

新冠病毒曾被視為中國的切爾諾貝爾,結果看上去更像是西方的滑鐵盧。這就是約翰·米克爾思韋特(John Micklethwait)和阿德里安·伍爾德里奇(Adrian Wooldridge)在他們的新書《警鐘——大流行何以暴露西方的弱點,以及如何解決》(The Wake-Up Call: Why the Pandemic Has Exposed the Weakness of the West, and How to Fix It)中提出的觀點。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的新冠病毒跟蹤調查,美國每10萬人中有65.74人死於新冠病毒,總人數約為21.6萬人。中國每10萬人中有0.34人死於新冠病毒,總人數約4750人。也許中國撒謊了。好吧,把它的數字乘以四——就算這樣,中國在保護其人民方面仍然比美國要好得多。

時代雜誌以白宮放毒作為封面。

時代雜誌以白宮放毒作為封面。

事實上,本月初,就在特朗普的白宮成為超級傳播地點、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不敢把孩子送到學校的幾天之後,在本地傳播接近於零的中國,可以看到數以百萬計的國民湧向汽車站、火車站和機場,在國慶假日前往全國各地旅行。據彭博社(Bloomberg)10月1日報導,「人民幣在經歷了12年來最好的一個季度後,作為避開波動的避風港而備受關注。」中國9月的進出口均大幅增長。

這樣的成績曾經屬於我們!

「我們認為,至少相對而言,西方政府的鼎盛時期是1960年代,當時美國正在忙著把人送上月球,而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正死於飢餓,」彭博新聞社主編米克爾思韋特告訴我。此外,「那是最後一次,有四分之三的美國人信任他們的政府。」

但是,作為《經濟學人》(Economist)政治編輯的伍爾德里奇還說,今天我們正走向「始於500年前的歷史大逆轉,當時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同樣遙遙領先——佔世界經濟的四分之一,而且是到那時為止最成熟的政府。我們忘記了這些事情。中國卻沒有。如果亞洲能夠重獲500年前的領先地位,今年可能是關鍵的一年——除非西方國家醒過來」。

美國想要恢復過來,首先需要制定一項應對新冠病毒的國家計劃。中國就有這樣的計劃:它動用了其威權監控系統的所有工具——它們原本是為了追蹤和定位政治異見人士並控制人口的——來追蹤和定位新冠病毒感染者並控制其傳播。中國的一些面部識別技術好到你不必摘掉口罩,只靠眼睛和鼻子就行了。

美國不能採用這樣的戰略。我們(目前還)沒有一個威權政府,我也不希望有一個。但我們未能產生一個民主共識來進行同樣的工作。

這就是令人沮喪的地方。美國在近代史上曾與威權國家對抗——二戰期間的日本和德國,冷戰期間的朝鮮和俄羅斯。專制政權在戰爭開始時總會有一個優勢:他們可以由上至下地命令社會去做事情。但從長遠來看,美國總是獲得勝利,因為雖然我們往往對戰爭沒有準備,而且開始時非常緩慢,但我們總能在學習曲線上快速攀升,並且由下至上地團結起來,進行長期的努力。

迄今為止。這一次,我們根本沒有團結起來迎接新冠病毒的挑戰。

3月28日,特朗普宣佈,「我們的國家正在與一個看不見的敵人作戰。」他發誓要召喚「美國的全部力量」來擊敗它。但這一切根本就沒有發生過。除了急救和醫務人員之外,公眾團結一致的行動和戰時的犧牲意願微乎其微,或者說是曇花一現。

為什麼?這並不是因為民主國家沒有能力在大流行期間治理國家——韓國、日本、台灣、紐西蘭做得都比我們好得多。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因為我們獨特的個人主義文化、高度分散的地方-州-聯邦分權系統、脆弱的公共衛生系統、分裂的政治體、其商業模式一直在削弱華盛頓的共和黨、以及那麼多從放大陰謀論並破壞真相及信任的社交網路中獲取新聞的人。

但最不一樣的是,我們現在有一位總統,他謀求連任的政治策略就是分化我們,摧毀信任——摧毀真相——並宣稱任何與他的目標敵對的新聞都是「假的」。而在疫情之中,如果沒有真相和信任,你就會迷失方向。

在1918年我們面對的上一次大流行中,很多美國人並不介意戴口罩——看看那些照片——因為他們的領導人要求他們這樣做,並且以身作則。但這一次,總統從不將真相交給美國人,並且做出無視病毒和嘲笑戴口罩的榜樣。所以,很多美國人再也不會以信任回報他了。

這樣一來,我們可能再也無法理性地討論,像我們這樣的民主制度,在我們這樣的文化之下,需要做出什麼樣的權衡。

特朗普以摘下口罩為榮。

特朗普以摘下口罩為榮。

公共衛生專家戴維·卡茨(David Katz)博士在一篇時報觀點文章和三月接受我的採訪時說,我們需要一個國家計劃,要在拯救盡可能多的生命和盡可能多的生計之間找到平衡。如果我們只盯著拯救生命,就會有數百人因為失去工作、積蓄和生意而陷入絕境。如果我們只盯著拯救就業,就會讓無數理應能活下去的同胞面臨殘酷的死亡。

卡茨提出了一個「總體損害最小化」策略,能保護老年人和最易受影響的人群,同時讓年輕、健康的勞動力逐步回到工作崗位,這些人一旦感染病毒,有很大可能會是無癥狀或輕微癥狀——讓他們去保持經濟運轉,在我們等待疫苗的同時自然形成群體免疫。

不幸的是我們始終沒有進行這樣一場理智、清醒的討論,以促成這樣一種策略。卡茨說,我們的右派對哪怕最簡單的應對都心存「輕慢的鄙夷」,比如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他說左派要負責任的多,但也免不了認為,在大流行中進行任何經濟上的折中權衡都是有違道德的,「視一切允許任何程度的死亡的政策為反社會舉措」。

總而言之,我們今天患上的病,用Covid-19疫苗是治不好的。我們已經失去對彼此、對制度以及最基本的是非觀的信任——這些都是應對一場衛生危機所必須的。我們在此前的戰爭中有這些,但現在沒有。

我相信喬·拜登(Joe Biden)之所以得到民主黨提名,並且有了很大的贏面,是因為有足夠多的美國人直覺上明白,我們得上了分歧之症,而拜登也許能開始一個治癒的過程。拜登的勝利並不足以讓美國康復——無論是政治上還是身體上——但這是必要的一步。

與此同時,俄羅斯和中國,請先別侵略我們。我們現在跟過去不是一回事。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當前,歐盟和美國正在多個敏感議題上需要進行談判,任何一方都有動機想要獲取對方的訊息。英國《金融時報》4月14日就報道,歐盟為赴美公幹的官員,發放一次性手機,因恐遭監視。

歐委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下星期一(21日)將赴美,會見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討論當前的關稅問題;而21日至26日,經濟事務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金融服務委員阿爾布開克、國際合作委員西克拉也將在華盛頓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春季年會。

《金融時報》報道,歐盟為赴美公幹的官員,發放一次性手機,恐遭監視。

《金融時報》報道,歐盟為赴美公幹的官員,發放一次性手機,恐遭監視。

據報道指,歐盟委員會向部分前往美國的工作人員發放一次性手機和基本型的筆記型電腦,以避免間諜活動的風險。

《金融時報》引述4位知情人士透露,下周前往IMF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的委員和高級官員已經收到了新的指示。一位官員表示,將美國視為潛在安全風險凸顯了自特朗普1月份再任總統以來,美國與歐洲關係惡化。

特朗普指責歐盟成立的目的是「壓榨美國」,並宣布對歐盟出口徵收20%的所謂「對等關稅」,歐盟早前批準對價值210億歐元的美國產品施加25%的反制關稅。特朗普9日宣布暫緩實施所謂「對等關稅」後,歐盟也宣布將關稅措施延後實施90天,以應對特朗普對鋼鋁徵收關稅的談判。

在俄烏戰事上,特朗普又向俄羅斯示好,向烏克蘭施壓,要求其透過暫停軍事援助交出資產控制權,並威脅要撤回歐洲的安全保障,從而引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重新武裝行動。另一位歐盟官員表示,「跨大西洋聯盟已經結束」。白宮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對報道暫未有回應。

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將赴美與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舉行關稅會談。

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將赴美與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舉行關稅會談。

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星期一在華盛頓與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舉行會談,試圖解決不斷升級的貿易戰。 

美國也抨擊歐盟對其科技公司的監管,並聲稱布魯塞爾正在壓制言論自由和操縱選舉,例如羅馬尼亞一位總統候選人因受益於​TikTok帳戶支持率激增而被有爭議地排除在外。

3名委員將於4月21日至 26 日前往華盛頓參加IMF和世界銀行會議,包括經濟委員 Valdis Dombrovskis、金融服務主管阿爾伯克基、以及負責發展援助的西凱拉(Jozef Síkela)。委員會證實,最近已更新了對美國的安全建議,但表示並未以書面形式作有關使用一次性手機的具體指示。

報道稱,歐盟外交部門已參與其中。官員表示,針對所有前往美國的工作人員的指導意見中,包括建議他們應在邊境關閉手機,並將其放在特殊的套子裡,以防止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被監視。

智庫布魯塞爾地緣政治研究所所長範米德拉爾(Luuk van Middelaar)表示,這項建議並不令人意外,因華盛頓它是一個傾向於使用法外手段來擴大其利益和權力的對手。他說,2013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政府就曾面臨監聽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電話的指控。

他說,美國民主黨政府也使用同樣的手段。前往美國旅行還有額外的風險,邊境工作人員有權扣押遊客的手機和電腦並檢查其內容。 來自歐洲的遊客和訪問學者因在手機或筆記型電腦上發布批評特朗普政府政策的社交媒體評論或文件而被拒絕入境。

今年3月,法國政府表示,一名法國研究人員因對美國研究政策發表「個人觀點」而被拒入境並遣返法國。據《法新社》報道,美國官員認為這些信息「可以被定性為恐怖主義」,導致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一度介入調查,但目前相關指控已被撤銷。

《金融時報》早前也指,特朗普上台後,收緊移民和入境政策,大批來自歐洲和加拿大遊客在入境時遭受美國邊防警衛的敵意。目前,英國、德國、丹麥等歐洲多國已更新了國人到美國的旅遊警示。

據悉,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一直有搜查過境旅客的手機、電腦、相機或其他電子設備的先例。但溫哥華移民律師辛迪·斯威策表示,據其經驗,之前美邊境檢查人員僅針對毒品走私等涉嫌犯罪的入境者行使此權力,但近期類似檢查似乎擴大至「隨時」和「隨機」的入境者,令不少歐洲人對赴美旅遊產生了負面情緒。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