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在網上發文,談印度疫情失控的深層原因和走向。以下是張文宏的分析:
據報道,截至當地時間4月24日8時,過去24小時內,印度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46786例,累計確診16610481例。由於疫情不斷惡化,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數急劇增長。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
印度流行病毒株出現了雙突變,但不是此次疫情完全失控的原因
印度B.1.617的雙突變株自2020年10月在印度被檢出,因含有S蛋白上E484Q和L452R的突變,被稱為「雙突變」病毒株。在印度的突變株中,B.1.617所佔比例即高於B.1.1.7和B.1.351突變株。B.1.617的比例自4月份開始顯著增加,所佔比例已經超過70%。
目前多個國家已經對印度航班禁航。截至2021年4月20日,B.1.617的雙突變株已在20多個國家被檢出,其他國家並未發生類似印度的疫情大爆發。根據基因組數據提示的流行趨勢來看,B.1.617(印度突變株)的傳播性和B.1.17(英國突變株)相當,高於B.1.351(南非株)。
印度的死亡率在4月迅速上升。
自4月16日起,每日死亡人數突破1300人,達到了新冠疫情暴發每日死亡人數的新高,其趨勢與印度範圍內B1.617佔比逐漸增高相對應。4月25日左右的每日死亡人數上升至接近2000人。主要的原因還是醫療擠兌了。當氧氣供給都跟不上的時候,很多年輕的病人都可能會死去,原本他們只要有一口氧氣吸就能活下來的。印度目前最需要的是氧氣,氧氣勝過任何藥物,可以降低年輕病人死亡。
截至2021年4月24日,根據官方數據,印度累計感染率為1.16%。離群體免疫70%的水平估計需要幾十年的時間。還要額外至少死亡數百萬人。如果在1918年大流感後的今天還走到這一步,則政府勢必需要被人民問責。因此,印度後續的局勢存在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印度疫情是否標誌著疫苗的失敗?
根據突變株對於血清中和以及疫苗的影響研究發現,接種當地疫苗和康復者血清的樣本雖然對B.1.617中和活性下降2倍左右。但是仍對突變株有效,目前雖然印度疫苗的接種總量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但因其國內的人口基數較大,單劑疫苗接種比例為8.0% ,疫苗的接種比例較低,目前根本達不到阻止疫情傳播的程度。以色列雖然有英國突變株流行,對疫苗的作用略有下降,但是今天以色列疫苗接種率加自然感染或的保護率達到70%以上,宣佈疫情得到完全控制。再次顯示當前疫苗仍然是對付疫情的重要法寶。
至於印度後續的疫情走勢。今天3月份印度的社會管控出現了放鬆,多次舉辦各種傳統文化節,徹底放棄社交距離的措施。且疫情剛暴發時,政府對疫情處理也不夠積極,才會出現4月內疫情進一步發展。即使是現在馬上加快疫苗接種,也已經來不及了,更大的暴發還在後面。後續只有採取極其嚴格的公共衛生措施,政府採取堅決的正確應對,百姓有很好的配合,才能度過目前的危機。
睇完張文宏醫生的分析,發現印度爆發和雙重突變病毒有關。
這種變種病毒命名為B.1.617。該變體由印度政府於3月下旬首次報道出來。
但英國指最早可以追溯時間是去年10月,在英國已首次發現這種印度雙重變種病毒。
印度雙重變種病毒B.1.617。Le Monde圖片
突變來源:病毒的兩個主要的突變名為E484Q和L452R。科學家相信這兩種突變可以幫助印度雙重突變病毒更快地傳播。現時已經在21個國家或地區檢測到這種病毒,尚幸並未引發如印度那樣的大爆發。
最新消息傳出,有印度研究員表示,印度最近發現新冠肺炎變種病毒株,當中更包含「三重突變」,「三重突變」中還包含E484K突變,這意味著即使感染過其他變異病毒,甚至接種過疫苗的人也有可能再次感染,其傳染性或將更強。世界各地,都要嚴防印度最新的三重突變病毒流入。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大家可能會覺得俄羅斯的工業繼承了蘇聯「重工業重,輕工業輕」的產業結構,但這個說法在現今並不準確。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始終未能實現經濟轉軌,整個工業部門都處於低迷的發展狀態中。原本孱弱的輕工業未能實現顯著進步,而曾經強大的重工業,也不斷衰落。
那麼,俄羅斯人需要的工業製品都從哪裡來呢?答案是中國。
據內地公眾號「地球知識局」,憑借冠絕全球的工業生產能力、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和日趨密切的雙邊關係,中國已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中國製造,已經「承包」了北方鄰居的衣食住行。
2023年1月,湖北武漢某汽車製造廠。
眾所周知,俄羅斯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擁有世界上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國。
然而,俄羅斯也是所謂「資源詛咒」的典型案例。豐富的不可再生資源令俄羅斯始終難以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國內製造業發展相對落後。
當下的俄羅斯,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原材料基地,整個國家的經濟活動都圍繞原材料展開。
俄羅斯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原材料部門,出口份額最大的是燃料能源,大部分投資也流向了採掘工業。2016-2018年,能源、原材料相關行業在工業中的比重從63%增至67.5%。
原料很多,產品很少。在這種條件下,俄羅斯的國內經濟始終與國際貿易高度融合。也就是說,俄羅斯需要把國內的原材料賣給外國,並從外國購買各種工業製品。
具體來說,俄羅斯賣得最多的是礦物燃料、礦物油和瀝青;而買得最多的則是機械設備、電氣機械和交通工具。
剛好,俄羅斯的南方好鄰居中國,則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又有天量的工業產能。於是,中國順理成章地成為俄羅斯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夥伴。
俄羅斯賣給中國的,絕大部分是石油、天然氣之類的原材料及其粗加工產品。
那麼,俄羅斯從中國又買走了什麼呢?四個字:衣食住行。
先來說「衣」。2023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服裝(針織和非針織)超過30億美元,在同類全部進口中佔比超過50%。
同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了超過34億美元的鞋子,佔俄羅斯鞋類全部進口的76%。這些產品大部分來自中國的義烏、溫州、廣州和佛山。
此外,地處高緯度地區的俄羅斯人民還離不開羽絨服和皮草。這份溫暖,由江蘇常熟、河南台前以及浙江海寧承包。
2023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超過2億美元的羽絨製品,佔俄羅斯羽絨製品全部進口的98%;還有5億美元的毛皮、人造皮,佔俄羅斯此類全部進口的92%。
然後說「食」。雖然俄羅斯不太從中國直接進口食品,但用來生產食品和日常吃飯的工具卻離不開中國。現代農業生產離不開各種農用機械,而中國作為農機強國,能夠生產14大類、95小類、3000多種農機產品。
機電產品是中國對俄出口第一大類商品,佔中國對俄出口總額的49.8%。俄羅斯一直是中國農機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中俄機電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俄羅斯人的餐桌上還擺滿中國製造的餐具。2023年,俄羅斯63%的進口餐具來自中國,合計價值超過12億美元。
至於「住」一個俄羅斯人的房間里,很可能擺滿了來自中國佛山、東莞和廣州的傢具和床品。2023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了超過15億美元的傢具和床上用品。
同時,俄羅斯人的房間還會插滿來自中國的家用電器。俄羅斯市場上的電視機、洗衣機、冰箱,中國品牌在銷量和銷售額方面均名列前茅。在歐美品牌退出俄國市場之後,中國品牌更成為俄國顧客的心頭好。
目前,海爾已成為俄羅斯排名第一的電視品牌,緊隨其後的還有小米和海信。此外,海爾還是俄羅斯排名第一的洗衣機品牌。
「行」則更是中俄貿易的重頭戲。2023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了超過200億美元的汽車及配件,佔同類全部進口的80%。
這一年,俄羅斯市場銷量最高的是本土品牌伏爾加,排名第二的就是來自中國的長城汽車,第三則是吉利。還有,奇瑞在俄羅斯也很受歡迎。
衣食住行以外,中國的手機和平板電腦也在俄羅斯市場大放異彩。中國品牌手機在俄羅斯佔有率已過8成,紅米、傳音和Realme名列前茅,而華為則成為俄羅斯排名第一的平板電腦品牌。
可以看到,承包俄羅斯人民衣食住行的商品,主要來自中國南方的兩大經濟中心——長三角和珠三角。
但是,價值千億美元的中國貨物,光是製造還不夠,還需要合適的物流運輸服務才能完成貿易。這時候,北方城市的口岸就要閃亮登場了。
其中,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和服裝大多會通過內蒙古的滿洲里口岸。這座口岸也是中俄貿易最重要的口岸,承擔了陸路運輸60%的貨運量。服裝、紡織品和日用消費品則會走黑龍江的綏芬河口岸及黑河口岸。化工產品則通過內蒙古的二連浩特口岸。
大連港和天津港則是海運的主要擔當,汽車和機械設備主要會通過這裡進入俄羅斯。
此外,哈爾濱至莫斯科的中歐班列也日益成為中俄貿易的重要運輸手段。
可以看到,隨著中俄貿易關係的深化,中國已經成為俄羅斯經濟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無論是衣物、食品,還是日常用品和科技設備,越來越多的商品來自中國,極大地滿足了俄羅斯人民的需求。
2023年,中俄雙邊貿易總額同比增長26.3%,歷史性地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達到2401.1億美元。
在地緣政治背景下,中俄之間的經濟合作有望在更加多元的領域展開,包括高科技、數字經濟和新能源領域。
中俄能源合作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石油和天然氣領域,還將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拓展。
2023年,兩國簽訂了關於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合作協議。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在俄羅斯建設的多個風電和太陽能項目已陸續啓動。
中俄之間的鐵路運輸路線已經成為歐亞大陸的重要貿易通道,特別是「中歐班列」將進一步擴大運輸量。2023年,「中歐班列」中經由俄羅斯的貨運量增加了近30%,兩國之間的物流基礎設施已經高度成熟。
「中歐班列」貨運集裝箱
中國的電商平台,如阿里巴巴旗下的速賣通(AliExpress),已經成為俄羅斯電商市場的重要參與者,預計未來幾年電子商務領域的合作也將顯著增長。
在貿易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大量土地已成為兩國經貿合作的重要場地。2018年,俄羅斯遠東地區約有220萬公頃土地為農業用途,中國人參與經營的土地約佔16%。
可以預見,未來中俄經濟將形成更加緊密、相互依賴的局面,為兩國的長遠發展提供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