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道:從城市森林中尋訪對閱讀有想法的武者與文化人》一書最終分上下冊出版。最初的計劃是作為2019年出版《水泥森林中的武者》的後續,後來為了成全盧敬之博士希望把手上一部份有關藝術文化內容的口述紀錄一併出版,所以唯有犯文人論武大忌,嘗試包裝成讓文化、藝術與閱讀走入生活的原則出版《文武之道:從城市森林中尋訪對閱讀有想法的武者與文化人》。全書想表達的重心是文通武備的思想,為中國文化復興事業出點綿薄之力,因此讓朋友產生了美麗的誤會是一本通識教材。如往後再有機會出版系列書籍,編著小組會多多注意!
《文武之道:從城市森林中尋訪對閱讀有想法的武者與文化人》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向鴻全
初收到盧敬之博士等人籌劃、編著的這本大書《文武之道:從城市森林中尋訪對閱讀有想法的武者與文化人》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了求學時期身邊曾有過習武的同學,他們各自展現了極其不同的學習與生活的型態,其中一位同學的研究領域是《易經》,學的是陳氏太極拳,現在想起來他的樣子有點像王寶強,每次看到我總會抓住我的手,在我不注意的時候發勁,並且告訴我這是太極拳中的哪個招式;另一位同學的研究領域是《春秋》,是馬來西亞僑生,眼神精爍有神,練得一身外家硬底子功夫,據說他在宿舍經常以搥牆來鍛練自己的拳頭,見到人就會說要不要試試他的拳頭。或許學的是中文的緣故,對於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總是比其它人親近得多,當時並沒有太多特別的想法,只是覺得這些人都有些「癡」,思想行為也多少有些特立獨行,對於他們所熱愛的東西表現出一般人無法理解的情感,不過現在回想起來,那些癡和特立獨行,其實是積累了多少不為人知的長期努力練習,因此不論是武術、書法和古典戲曲,都是非常古典、精緻且具有東方精神價值的文化表現,在這個全球化(或西方文化)強勢引導的環境之下,如何重新理解傳統文化,並且給予富有時代意義的詮釋價值,實在是有其迫切性與重要性的;由此來看盧敬之博士的這部書,就饒富深意了,因為這本書的書名點出了幾個關鍵概念:「武(者)」、「(城市)森林」、「閱讀」,我甚至在看到書名的第一時間就偏執的認為,這應該是一本有別於過度強調各種西方閱讀理論,並且希望從已經略顯疲態的教育或閱讀現場中,像是尋找隱身在城市森林中的習武者,他們都保留了某一種技藝(武術),為閱讀或學習保留了一種特別的想像,而這種想像也就是這本書最重要的觀點,什麼是「武者式」的閱讀?而我們長久以來所熟悉的閱讀方法或習慣,是不是與「武」相對的「文」?
在《文武之道》一書中,分有26章,其中許多章是以採訪稿辛勤寫成,內容除了觸及閱讀與圖書館領域之外,還有電影美學、音樂、文學、歷史、中醫藥、星相、心理等諸多面向,這些當然與「通識教育」有關聯性,而這本書主要也是以高中到大學生目標讀者,通識教育與人文教育、博雅教育有極深刻的連結,就我所知,香港的學校教育中有很具價值的「常識科」,從常識到通識,從知識到生活,從能力到素養,這些都是全球教育關心的普世價值,因此《文武之道》這本書已經呈現了淵博深廣的文化關懷,以及具有既普世又現代的視野。
至於究竟什麼是「武者的閱讀」呢?從《文武之道》一書中的若干篇章,或許可以探究出一些線索:它是關於「身體實存感的」、「整全精神的」、「紮根於傳統文化的」——例如在訪問葉錦添的「如何以電影表演形式演繹經典文學作品中」一章中,提到「要找尋各種事物的源頭。特別是自己有深刻感覺的,自己有能力實現的,而且與周圍條件所吻合的,這些都會增加我們去接近內心的自我。必須來自於內部,只產生於外部的美並不會長久,不會生根,也不會跟其他更有涵養的東西連接。所以還是需要去不斷地探求,不斷地找尋事物的源流,找尋到那種美,這才是真正學習的方向」(頁34)這種接近內心或者從內在生根的對美的理解和感受,其實也可以和這個充滿各種閱讀指導的外在文化氛圍做一個對照和提醒,各種理論和方法或許可以彰顯某種現代感、一種知識上的滿足,但那是不是源自內在的悅樂呢?如何維持讀者的主體性,學習如何聆聽內在的聲音,尊重並且自信,也是閱讀時代需要被彰顯的面向。
此外也可以從書中「讓世界聽見林黛玉的葬花吟」、「民樂翹楚:如何聽懂中國音樂的本質」、「古琴之聲,香港記憶」、「談現代中醫導論與教學」、「斗數飛星非宿命」、「探討《黃帝內經》與文化傳承」等篇章,都是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重新理解與意義闡揚,更重要的是,這些都不只是傳統文化的生硬搬套,或者停留在故字紙堆的理解而已,而更具有深刻的當代詮釋,以及強調文化傳承的一體脈絡,以及傳統文化當中精神文明的繼承與發揚,而這些紮根於傳統文化的創新表現或形式,足以創造出屬於自身文化中精彩的一面。
當然,在《文武之道》中仍然有關於閱讀的、寫作的、研究的相關篇章,例如如何從事歷史研究、如何進行哲學思考與教學、如何透過圖書館來達到自主學習等等,都是極富深度又帶著反思意義的好文章;此外,還有關心青少年閱讀的「Q版特工」、以及關心現代人心靈與精神面向的「行為分析治療」等,足以表現這本書對現代人學習與生活的全面觀照。
最後,做為一部關心通識教育的著作,其中與通識教育的篇章「通識教育的價值和哲學思考的特性」也極有價值,透過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對中大通識教育的介紹,以及課程教學的分享,讓讀者可以一窺中大極有特色的、重視傳統的通識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而在《文武之道》的下冊中,則從歷經自然天災後倖存下來的圖書館做為開始,臚列許多「優質圖書館」的歷史和現況,以及如何透過各種理念和方法經營當代圖書館,讓圖書館成為既古典有故事,又有現代工具意義與教育理念的場所。
中國武術最基礎的動作是紮馬,馬步紮得穩,才能有進一步的學習,而這個紮馬像把雙腳釘在土地上的動作,也可以是某種隱喻或象徵——象徵一切萬物都要從土地上生長出來,那才是最自然也是最符合文化精神的向度。盧敬之教授的這部《文武之道:從城市森林中尋訪對閱讀有想法的武者與文化人》,就是一部從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生長出來,後來蔚為一片閱讀的森林的好書,而這片森林雖然在水泥都市中,但是卻生機盎然,讓我們得以從中遇見身懷絕技的武者,與文化人和藝術家。
ManKungfu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