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深獲乾隆疼愛 才華橫溢五阿哥英年早逝

歷史長河

深獲乾隆疼愛  才華橫溢五阿哥英年早逝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深獲乾隆疼愛 才華橫溢五阿哥英年早逝

2022年06月02日 10:00 最後更新:11:44

愛新覺羅‧永琪,俗稱五阿哥,這個名字在歷史愛好者以及不少資深劇迷、小說迷的眼中應該不會陌生。永琪在台灣作家瓊瑤筆下是主角,既深情也才華橫溢。然而,五阿哥在史實上也真的多才多藝,除了精通滿語蒙語,亦熟諳天文地理及曆法,乾隆對他極寄予厚望,可惜天妒英才,他終患骨結核病逝,終年僅25歲。

在《還珠格格》中,由蘇友朋飾演的青年永琪。(網上圖片)

在《還珠格格》中,由蘇友朋飾演的青年永琪。(網上圖片)

五阿哥是乾隆的第五個兒子,他的母親是愉貴妃珂里葉特氏。據載,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11月,當時患重病的五阿哥被封為「榮親王」,可惜次年三月初八就離世,諡號和他皇父一樣為「純」。

更多相片
在《還珠格格》中,由蘇友朋飾演的青年永琪。(網上圖片)

在《還珠格格》中,由蘇友朋飾演的青年永琪。(網上圖片)

在《延禧攻略》中的童年永琪。(網上圖片)

在《延禧攻略》中的童年永琪。(網上圖片)

愛新覺羅‧永琪畫像。(網上圖片合成)

愛新覺羅‧永琪畫像。(網上圖片合成)

乾隆著《欽定古今儲貳金鑑》局部。(網上圖片)

乾隆著《欽定古今儲貳金鑑》局部。(網上圖片)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近照。(網上圖片)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近照。(網上圖片)

在乾隆眾多兒子中,只有三個人他親自封「王」,其餘兩位為十一子永瑆以及十五子永琰(即日後的嘉慶),然而,三名親王中,永琪是最早獲此榮譽的,也是唯一在生前獲封,加上封號特別尊貴,可見五阿哥在乾隆心中的份量如何。

在《延禧攻略》中的童年永琪。(網上圖片)

在《延禧攻略》中的童年永琪。(網上圖片)

史載,五阿哥很小就學習騎射,博學多才,能說流利的滿語、漢語和蒙古語。他還熟知天文、地理、曆算,尤其在天文算法方面有很好的造詣,著有《蕉桐幐稿》傳世。這位名副其實的青年才俊,比起瓊瑤筆下那位深情多才的五阿哥有過之而無不及。愉妃得寵,也是「母隨子貴」。

永琪在眾阿哥中表現出眾,也恪盡孝道。他22歲時,在一場宮殿走水時救出皇阿瑪,令乾隆感動得流下淚來。他在24歲時,不幸患了骨結核,據當時指,這種病是由於寒氣入侵體內阻於筋骨,氣血凝滯而成,常有的臨床表現是腿部關節結腫,痛如錐刺一般,不能屈伸轉動。

愛新覺羅‧永琪畫像。(網上圖片合成)

愛新覺羅‧永琪畫像。(網上圖片合成)

永琪的病情一日比一日嚴重,乾隆經常探望他,亦封了永琪為和碩榮親王,也足以看出乾隆十分喜愛他,也屬意他繼承大統。奈何上天總不令人完美,五阿哥英年早逝(編者註:《還珠格格》的五阿哥不愛江山愛美人,最終老死是虛構的)。當時,他患的骨結核是有得醫治的,但為何永琪沒法治癒?這也為後世提供極多想像空間,甚至有史家認為如果永琪沒有那場大病,清朝歷史就會改寫......

乾隆深愛永琪,多年不能忘懷。在永琪逝世後十多年後的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乾隆著有《欽定古今儲貳金鑑》,取歷代冊立太子事跡時,提起五阿哥:「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語、蒙古語、馬步、射及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未明言,及復因病旋逝。」

乾隆著《欽定古今儲貳金鑑》局部。(網上圖片)

乾隆著《欽定古今儲貳金鑑》局部。(網上圖片)

五阿哥永琪一生短暫,逝世時正值最青春之時。他生前育六子一女,前四子與第六子均早殤,僅有第五子綿億能長大成人並襲爵。據史載,綿億聰慧機敏、文靜內斂,並熟讀經史、擅長書法,乾隆十分欣賞,加上綿億自幼失去父親,乾隆也特別疼惜他,親命綿億在尚書房讀書。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封貝勒。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近照。(網上圖片)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近照。(網上圖片)

永琪的後裔現今只剩一人,為第八代末裔愛新覺羅·烏拉熙春,她現為日本九州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教授、京都大學歐亞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是中國契丹語、女真語、滿洲語及遼金史專家。

「一夔已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戰國呂不韋所寫的《呂氏春秋》,在《察傳》中有提及:「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

傳說在黃帝時代,東海山上出現了一隻全身泛青色的怪獸。雖牠形狀似牛,卻頭上無角。哪怕只有一條腿,仍健步如飛。聽說在遠處看過牠的人都不敢直視牠,只因牠眼睛迸發的光芒堪比日月星辰,鼻子一搧一搧的,時不時發出比打雷還響的吼聲,實在滲人得很。這樣的生物人們都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稱之為「夔」。

夔。(網上圖片)

夔。(網上圖片)

幸好,這隻怪獸最終被一名勇士給收復了,當勇士把牠獻到黃帝眼前時,黃帝眼都不眨的就派人殺掉這頭猛獸。為了彰顯斬殺這頭異獸的榮光,黃帝把怪獸的皮給剝了下來,並用它制成了一面大鼓。這面鼓可神奇了,只要輕輕一敲,聲音就可以傳到五百里以外的地方。

到了堯時,夔獸的故事已經被眾人所遺忘。不過恰巧的是,此時民間出現了一位很有名氣的樂師,而他的名字也叫作「夔」。這名名叫「夔」的樂師可不是怪獸,相反是一個音樂天才。他精通音律,擅長擊罄。據說只要樂師夔一擊罄,就連遠在森林的野獸們都會趕到他的身邊,隨著音樂節奏而跳舞。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由於舜十分認同音樂能教化萬民、體現天地精神的作用,所以他繼位後就著手選拔樂官。他派重黎到民間去尋找合適的人來擔當如此重任,而重黎推薦的人正是夔。夔成為樂官後也不負眾望,他到處正音協律、傳播音樂,可謂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後來重黎擔心夔工作過為繁重,便建議舜再找幾位樂師協助夔的任務。可是舜聽後只顧搖頭拒絕道:「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的人才,一個就足夠了!」果然不出舜所料,夔盡職盡責,成功透過音樂把中原的文化傳播到了四方各地。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儘管夔功績累累,但後人對他的認識仍不多,甚至不少人把他跟黃帝時代的夔獸混為一談。因為舜曾經說過「夔者一而足」,所以很多人就訛傳這位樂官只有一條腿,嚇得魯哀公得知後連忙向孔子請教。「我聽說樂官夔只有一條腿,是這樣的嗎?」孔子聽後不由得笑了笑,擺擺手道:「不是這樣的。一條腿的是黃帝時期所捕捉到的怪夔,但我們樂官夔可是人啊!怎麼會只有一條腿呢?」見孔子堅決地否定,魯哀公便追問道:「那『夔者一而足』這句話到底是甚麼意思呀?」孔子不徐不疾地解釋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音律的夔有一個就夠了,並不是說他只長了一條腿。」後來人們避免誤會,都把「夔一足」的說法改成「夔已足」。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夔已足」這個成語,形容只要是專門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