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專學院及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合辦的「港區高等教育界全國政協委員2023全國兩會見聞分享」於4月4日下午假港專賽馬會本科校園舉行,吸引了現場及線上逾一百五十位參加者出席,聆聽各委員分享兩會期間的見聞及體會。
「港區高等教育界全國政協委員2023全國兩會見聞分享」於4月4日下午假港專賽馬會本科校園舉行。
分享會雲集港區高教界全國政協,來自7間高等院校的校長院長同台,互相交流兩會所見所感。講者不約而同的表示,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是一種榮耀,也是一份責任,更有一種深重的歷史感。由「兩會」出發,講者向參加者簡要介紹了國家的政治體制及其特色和優勢,國家從現在起的中心任務,香港在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上的獨特角色,並從教育、科技創新、人才等方面講述自己的見解和建議。
現場及線上逾一百五十位參加者出席,聆聽各委員分享兩會期間的見聞及體會。
台上來自高等教育界的講者之間互動頻頻,妙語連珠,令現場氣氛生色不少;台下觀眾發問扼要,講者與觀眾的互動也反映了大家對兩會精神的主題相當有興趣。多位作為高校領導的講者分享親身體驗國家發展參與國家事務真切感受,亦認為香港發揮「內聯外通」的角色相當重要,希望共同努力推動香港與內地、東南亞至一帶一路等國家尤其人才培育方面的互聯互通。
主講嘉賓陣容鼎盛。
分享會由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主席何建宗主持,主講嘉賓陣容鼎盛,包括港專學院校長陳卓禧、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劉智鵬、香港教育大學講座教授李子建、科大廣州校區副校長吳宏偉、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衛炳江、及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正在出差路上的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以短片形式作分享。
主講嘉賓陣容鼎盛。
在兩會這個全球矚目的舞台上,語言的交流與理解至關重要。內地博主「玉淵譚天」在兩會現場有了新奇發現:不少外媒記者竟選擇用大模型翻譯兩會上出現的中式表達。可這些蘊含豐富文化內涵的中式表達,大模型真能翻譯準確嗎?帶著這個疑問,譚主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挑戰。
兩會2025現場玉淵譚天揭秘中美大模型翻譯battle。影片截圖
外國記者參與兩會現場評分中美大模型翻譯效果。影片截圖
兩會開幕前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談及中歐關係時引用的 「發展中歐關係,關鍵是要充滿信心,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以及慕安會上王毅外長那句 「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都展現了獨特的中國智慧。但這些中式表達,外國人真能聽懂嗎?「玉淵譚天」在與現場記者交流時發現,大家都傾向於用大模型翻譯,不過使用的大模型有外國的,也有中國的。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為了一探究竟,「玉淵譚天」先是請教了長期負責新聞發布會翻譯的朋友,又致電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專門研究大模型測評的專家,在其推薦下挑選了 10 家中美頂尖大模型。為確保公平公正,測試條件被拉齊,包括選用模型的最高版本,並給予相同的任務目標和背景信息 。
兩會2025現場玉淵譚天揭秘中美大模型翻譯battle。影片截圖
兩會2025現場玉淵譚天揭秘中美大模型翻譯battle。影片截圖
外國記者參與兩會現場評分中美大模型翻譯效果。影片截圖
很快10 個大模型交出答卷,答案五花八門。在譚主的組織下,中美兩組大模型分別進行「小組討論」,給出了各自的最佳答案。為驗證哪款翻譯更受外國人認可,譚主把兩個答案帶到兩會現場,採訪了 6 名經驗豐富的記者。比賽過程緊張激烈,中美兩隊比分膠著。最終,中國組以微弱優勢略勝一籌。
美國組熟悉地道英語用法,中國組則重在強調隱喻背後的內涵。影片截圖
美國組熟悉地道英語用法,中國組則重在強調隱喻背後的內涵。影片截圖
從翻譯效果來看,美國組熟悉地道英語用法,比如翻譯時會借用come what may這樣的俗語,但有時會讓句子顯得冗長;中國組則重在強調隱喻背後的內涵,用詞形像生動,保留了部分意象,且表達更為簡潔。
哈薩克記者希望擁有本國的開源大模型來傳遞國家的聲音。影片截圖
就在「玉淵譚天」繼續驗證結果時,一位來自哈薩克的記者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她表示希望擁有本國的開源大模型來傳遞國家的聲音,還提到印尼有付費的 AI 翻譯軟件,但自己從未使用過。這讓「玉淵譚天」意識到,能擁有全球頂尖的國產大模型是一種幸運,意味著中國可以用自己的技術和語料講述自己的故事。
影片截圖
外長記者會上,王毅外長引用「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國產大模型結合古語歷史和現實場景,僅用 25 秒就給出古今融合的翻譯。「玉淵譚天」認為在這個各國都渴望被世界聽見的時代,中國國產大模型正不斷發展,肩負起傳遞中國聲音的重任,未來也必將在國際交流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