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女子食「生醃蝦」致眼腫呼吸困難 食安中心:生食恐中毒感染寄生蟲

樂活道

女子食「生醃蝦」致眼腫呼吸困難 食安中心:生食恐中毒感染寄生蟲
樂活道

樂活道

女子食「生醃蝦」致眼腫呼吸困難 食安中心:生食恐中毒感染寄生蟲

2023年05月28日 17:00 最後更新:07月25日 10:47

吃生醃海鮮可引致過敏,甚至感染寄生蟲。

內地一名女子早前進食泰式生醃蝦後,突然出現過敏反應,面部及雙眼變得紅腫,更出現心悸及呼吸困難情況。該女子隨即求醫,經醫生診斷後確認為細菌感染。食安中心曾表示,進食未經煮熟的海產,可導致食物中毒,甚至感染寄生蟲,因為在進食生海產前應留意3大注意事項。

更多相片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該女子於近日在社交平台「小紅書」上發文分享,指自己當日與朋友到四川一間泰式小火鍋店用膳,期間進食一款泰式生醃蝦,並搭配一杯含有維他命C的飲品。她表示自己初時並無異狀,但過了約半小時後突然出現狂打噴嚏、咳痰、鼻塞症狀。再過10多分鐘後,眼皮更變得紅腫,甚至出現心悸及呼吸困難情況。女子於是馬上到急症室求醫,惟當時醫生未能診斷出病發的真正原因。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該女子翌日再到附近的診所求醫,經血液檢查後懷疑是進食不潔淨的生醃蝦,加上免疫力不足,導致細菌感染,最終經過打針食藥治療後,直至第三日情況才有所好轉。女子又表示,她認為自己病發是因為進食生醃蝦後飲含有維他命C的飲品,導致兩者相沖。女子最後以自身經歷為例,呼籲大眾少吃生醃類食物,避免細菌感染。

蒜頭辣椒不能消滅細菌病毒 安全食用貼士

根據食安中心資料,生蟹、生蝦等未經煮熟的海產可能帶有不同的病原體,例如霍亂弧菌及副溶血性弧菌、諾如病毒、衞氏並殖吸蟲(肺吸蟲)等細菌病毒及寄生蟲。即使用酒、醋、豉油、蒜頭、辣椒等醃製生蟹都不能消滅這些微生物。只有徹底烹煮食物,才可避免這些病原體引致的疾病。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食安中心又分享安全食用貼士:

留意食肆是否持有食環署的牌照和獲得有關售賣刺身及壽司的批簽。

品嘗刺身及壽司時,應注意食物是否新鮮,溫度是否適當。

免疫力較低的人、長者、孕婦及幼童患食源性疾病的風險較高,故不應吃生或半生的食物。

食生海產可感染 衞生署列症狀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寄生蟲感染的症狀及潛伏期取決於所感染的寄生蟲種類。人若進食了未經煮熟的受污染豬肉、牛肉或海產,便可能受感染,如感染小量的寄生蟲,可能會全無症狀。至於有症狀的患者,可能出現的情況如下︰

感染寄生蟲症狀︰

腹部不適及膨脹、嘔吐、腹瀉

體重減輕

肛門痕癢

如感染縧蟲,可在糞便中排出縧蟲節段

如患者體內有大量寄生蟲,可導致較嚴重的併發症,例如腸道阻塞、貧血、膽管阻塞及發炎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預防及治理寄生蟲方法

本港衞生署列出預防及治理寄生蟲方法:

預防感染寄生蟲方法

1. 保持良好個人衞生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處理食物或進食前,以及如廁後。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或乾手機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手亦為有效方法。

定期修剪指甲。

勸喻小童不要吮吸手指或搔抓肛門範圍。

在田裏工作時須穿上鞋子。

2. 保持良好食物衞生

只飲用煮沸後的自來食水或出品自可靠商戶的樽裝飲品。

從衞生和可靠的地方購買新鮮食物,不要光顧無牌小販。

避免進食高危食物,例如生的或未經煮熟的肉類,特別是牛肉、豬肉及魚肉。

食物應徹底清洗。

確保所有食物徹底煮熟才可進食,尤其是以燒烤或火鍋方式烹煮食物。

處理食物時應遵從食物安全五要點,即精明選擇(選擇安全的原材料)、保持清潔(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生熟分開 (分開生熟食物)、煮熟食物(徹底煮熟食物)及安全溫度(把食物存放於安全溫度),藉以預防由食物傳播的疾病。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女子食生醃蝦後出現過敏症狀。

專家點名3大常見「超加工食品」儘量避免進食,常食恐致抑鬱焦慮糖尿病,應慎選慎食。

「超加工食品」無處不在 美味方便但隱藏健康危機

在現代社會,加工食品幾乎無處不在。儘管許多人意識到過度攝取加工食品可能不利於健康,但卻不清楚有哪些食物是加工食品,對加工食品的危害也往往認識不足。拜食品科技進步所賜,如今有許多加工食品已進化為「超加工食品」。這類食品通常價格低廉、方便食用,而且非常美味,成為許多人餐桌上的「常客」。不過,這類食品營養價值低,並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劑,長期攝取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專家列常見「超加工食品」

哈佛醫學院營養精神醫學專家納伊杜(Dr. Uma Naidoo)醫生及夏威夷大學營養學教授巴拿(Prof. Jinan Banna)就為大家列出了日常生活中應避免的超加工食品。

何為「超加工食品」?

納伊杜醫生解釋,超加工食品在生產製作過程中,多以粟米、大豆及糖等天然食材加工而成,當中原本含有的維他命、礦物質與膳食纖維會大量流失。製造商為延長保質期,通常會加入防腐劑、人工香料、甜味劑及著色劑等食物添加物來大大延長保質期,同時含有過多的Omega-6脂肪酸與較少的Omega-3脂肪酸,長期攝取對健康極為不利。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常見的超加工食品包括:早餐穀物、薯片、沙律醬、含糖飲料、即食冷凍食品、熱狗等加工肉類,甚至一些植物奶產品也屬於超加工食品。長期食用這類食物,可能引致腸道菌群失衡,引發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以及大腸癌等健康問題。此外,攝取過多超加工食品也與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問題相關。

納伊杜醫生指出,他的部分患者改為攝取天然、未經加工且營養豐富的食材代替超加工食品後,情緒障礙的症狀獲得改善,壓力降低、體力增強,甚至認知障礙的狀況也得到緩解。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以下是2名專家點名應避免的3類「超加工食品」

1. 即溶湯

巴拿教授指出,即溶湯普遍鈉含量及飽和脂肪偏高,且缺乏膳食纖維,營養價值有限。他建議,若為追求便利,可選擇低鈉罐裝湯替代。若是條件允許,還是建議在家自行熬煮,確保湯品中含有營養豐富的蔬菜及豆類,確保營養均衡。

2. 汽水

汽水屬於典型「空熱量」飲品,僅提供糖分與熱量,毫無營養價值。巴拿教授指出,汽水消化迅速,容易令人體再次感到飢餓,甚至可能導致食慾增加。他建議改飲白開水、茶或氣泡水,也可適量選擇黑咖啡作為替代飲品。

3. 含糖早餐穀物

糖霜麥片、水果圈等早餐穀物也是常見的超加工食物,糖分含量偏高,主要由簡單碳水化合物組成,其中添加的糖分幾乎等於人體一整天所需的量。將這種早餐穀物作為一天當中的第一餐,不僅會造成血糖飆升,還會讓人在幾個小時內又感到飢餓,增加在早餐和午餐間攝取含糖小零食的機會。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改變習慣從早餐開始

理想早餐應包含脂肪、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等3大營養素,確保營養攝取均衡。納伊杜醫生推薦了「有益大腦健康的早餐清單」,建議在炒蛋中加入牛油果、番茄或菠菜等蔬菜,或自製奇亞籽布丁搭配藍莓與核桃作為健康早餐。若趕時間出門,可以考慮飲一杯含有綠葉蔬菜、堅果醬及蛋白粉的「綠色冰沙」。

至於習慣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士,可先從每天替換1至2樣食物開始,逐步建立健康飲食模式,並採用「80/20原則」,即8成飲食來自天然營養食物,其餘2成則保留適度自由,兼顧健康和對食物的渴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