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作雞頭,不作鳯尾」,這句古老的諺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寧願在小團體中擔任領導,也不願在大團體中處於末位。在教育孩子如何選擇和定位自己的過程中,這句話經常引發我的深思。在當今逐漸強調合作與多元性的社會中,這句話是否仍然對孩子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首先,這句話的正面意義在於鼓勵孩子追求領導能力和自主性。如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洛·德韋克(Dweck, 2006)在其著作《心態:如何培養成功的內在動機》中提到,具有成長心態的人更願意接受挑戰和領導職責,這對於孩子的個人成長和未來的職業發展都極為重要。孩子們在小團體中擔任領導角色,可以培養他們的決策能力、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這句話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現代教育專家彼得·森格(Senge, 1990)在《第五項修練》中強調了學習型組織中合作的重要性,指出在互助合作的環境中,每個成員都能發揮其最大潛能。如果孩子過於追求領導地位,可能會忽略團隊合作的價值,導致自我中心的態度和行為,從而影響人際關係的建立。
在教育孩子時,我嘗試尋找一種平衡,既要鼓勵他們爭取成為「雞頭」—在他們選擇的領域或活動中發揮領導作用,也要教育他們認識到在某些情況下,成為「鳳尾」—即使在大團體中處於相對末位,也能學習到珍貴的經驗和技能。
作為家長,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孩子成為既能獨當一面也能夠卓越合作的全面發展的人。這意味著在教育孩子時,我們需要教導他們如何在不同的社交和學習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這不僅是關於領導與被領導的選擇,更是關於如何在多變的社會環境中,靈活地調整自己的角色和行為。
總之,「寧作雞頭,不作鳯尾」這句話應被更寬廣地解釋和適用。作為家長,我們應當引導孩子在尋求個人卓越的同時,也不忘協作和謙遜的重要性,從而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下期再談,主內平安。
https://blog.ulifestyle.com.hk/clcscbbb
2024/7/9
三孩老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