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施政報告提出的醫療改革比以往大,其中在醫管局、衞生署和新成立基層醫療署的重新定位上,他期望三個機構各司其職,令整個架構更有效率,減少資源浪費,以做好基層醫療。
盧寵茂。政府新聞處圖片
盧寵茂在一個電視節目說,衞生署負責的醫療服務,例如胸肺科、皮膚科,將交給醫管局和基層醫療署處理,以做好本身的疾病預防控制、健康促進和監管角色。至於醫管局的服務對象定位一直很清晰,慢病、偶發性的傷風感冒不應去醫管局求診,而是留給私營市場家庭醫生,否則培養再多醫生都是浪費。
醫院管理局。巴士的報記者攝
盧寵茂指出,少部分負擔不起的基層市民,將集中在現有的普通門診照顧,亦會協助他們參與「慢病共治計劃」的相關篩查。被問到危重病人日後到醫管局求醫是否不用付費,他說不能完全免費,但會繼續幫助無經濟能力的弱勢社群,同時會調整機制,讓有經濟能力的市民負擔多一些。
當局致力紓緩醫生人手短缺問題。(醫管局)
當局同時提出探討就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立法,盧寵茂強調不是要規管收費,而是希望令收費更透明和精準。他說現時同一間醫院就同一個情況的收費分差很大,原因可能是同一手術由不同醫生做、複雜度和方法不同,或者病人風險因素不同。
盧寵茂又說,推出社區藥房計劃並不簡單,要先完成醫管局採購程序,建立社區藥物名冊,其次是找有能力的社區藥房,並全面升級電腦系統,透露社區藥房必須18區全覆蓋,每個區起碼有5、6間,避免病人到醫院取藥。
在星期三(4月2日)的立法會會議上,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陸頌雄就如何監管兒童和青少年使用電子屏幕產品提出口頭質詢,指嬰幼兒80%的大腦發育在3歲前,問及政府會否立法限制或禁止0至3歲嬰幼兒使用電子屏幕產品。
陸頌雄。資料圖片
對此,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回應,內地和其他地區都是通過指引的方式,而非立法方式去禁止和限制兒童對電子產品的使用。早前,澳洲立法禁止16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平台,亦非禁止使用電子產品。他指出,若要立法,需考慮公眾的接受程度、以及規管和執法的方式,政府目前並沒有相關立法計劃。
盧寵茂。資料圖片
他又表示,衛生署於2013年成立「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對健康的影響諮詢小組」,並於1年後發布健康報告。衛生署亦對不同年齡段的嬰幼兒和學童,提供使用電子屏幕時間的建議,並通過網絡媒體、家長講座等方式,加強對家長和照顧者的教育。又指當局每年會對中小學生進行週年健康篩查,覆蓋約40幾萬學生,對其視力和聽力的健康,進行監測和評估。惟此類大型篩查要求簡單、快捷、及不具侵入性,並要有足夠人員參加,故不能作深入檢查。一旦發現健康問題,會轉介學生作跟進的檢查和治療。
醫務衛生局。資料圖片
陸頌雄表示,政府的回應不夠積極和全面,現時距離上次諮詢已是12年前;最新一份健康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的建議也已是疫情前(2018年)。鑑於疫情後學生的電子產品使用率和近視率都有所上升,他建議當局跟進國家衛健委的標準,適時更新指南;並對內容生產者的社會責任作合適的指示和檢視。
電子產品,示意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