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博物館12日向公眾開放,展出230件文物,全面展示距今4300年至3900年的陶寺文化考古發掘與研究成果。
11月12日,游客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參觀。新華社圖片
陶寺遺址面積280萬平方米 距今已有4100多年歷史
點擊看圖輯
11月12日,游客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參觀。新華社圖片
11月12日拍攝的陶寺遺址博物館外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圖片
11月12日,游客在陶寺遺址博物館拍照。新華社圖片
這是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內展出的陶寺遺址白灰牆皮。新華社圖片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是堯、舜兩位聖帝時期的都城遺址,距今已有 4100 多年歷史。臨汾市堯都區是堯廟和堯陵的所在地。陶寺遺址面積 280 萬平方米,自 1978 年起已發掘約 3萬平方米。陶寺文化興起於黃河中游,繼承了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這兩個遺址都為研究早期國家和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11月12日拍攝的陶寺遺址博物館外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圖片
展品文物230件 包括陶寺龍紋彩陶盤
陶寺遺址博物館面積約 5000 平方米,展出陶寺遺址文物 230 件,包括陶器、青銅器、木器、玉器及各類器物,代表了陶寺遺址的各類文物。其中一個著名展品是陶寺龍紋彩陶盤,這是一件對於研究中原地區龍崇拜的起源,和相關方面至關重要的珍貴文物。
11月12日,游客在陶寺遺址博物館拍照。新華社圖片
龍紋屬社會階級象徵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說:「陶寺遺址的龍形象將各種動物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現實中不存在的新生物,這是中國龍的一個重要特徵。這件龍紋文物是從陶寺遺址的大墓葬中出土的,顯示它與當時的最高權力有關,龍紋是社會階級的象徵。」
這是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內展出的灶。新華社圖片
29件樂器是貴族陪葬品
此外,陶寺遺址也出土了鼓、石磬、陶鈴等 29 件樂器,其中不少是貴族專用的陪葬品。除博物館外,陶寺縣政府正在加快推進陶寺國家遺址公園、陶寺文化藝術創意園等項目的規劃建設,以保護文物,展示文物的內在價值。
這是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內展出的陶寺遺址白灰牆皮。新華社圖片
世界的災難讓人心情低落?工作時覺得精疲力竭?在生病或動手術前需要多一點力氣來面對?面對這樣的病患,除了開藥品處方箋外,瑞士小鎮醫生還可以開另一種處方箋:博物館處方。
瑞士小鎮試行「博物館處方」療癒身心
據外媒報導,納沙泰爾當局正在推行這項為期兩年的試驗計劃,以約1萬1300瑞士法郎(約9.9萬港元)預算,派發500張處方箋,供那些相信他們的病人透過參觀鎮上的博物館,得以改善病情的醫生所用。如果計劃成功,未來可望延伸到諸如舞蹈、劇場等其他藝術活動。
報告:藝術可促進心理健康
該計劃基於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 年的一項報告,該報告發現藝術可促進心理健康,減少創傷的影響並降低認知能力下降、虛弱和「過早死亡」等風險。
藝術作為一種預防藥物,有助於放鬆心情,而且參觀博物館需要起身走出家門,進行長時間行走、站立等體力活動。
文化中介經理:藝術治療可造福可能是患有抑鬱症的人、行走困難的人或是慢性病患者
當地文化中介(cultural mediation)經理妮維斯基(Marianne de Reynier Nevsky)說,這種藝術治療可造福,「可能是患有抑鬱症的人、行走困難的人或是慢性病患者」。
外科手術主管:患者獲得身體健康和智力鍛鍊的機會
納沙泰爾醫療網外科手術主管蘇維恩(Marc-Olivier Sauvain)表示,他已經給兩名準備動手術的病人開了博物館處方。未來一旦對照組建立,計劃將進一步擴大。他的看診重點將放在那些承認自己已經失去外出習慣的病人身上。他希望他們動起來。蘇維恩相信患者將充分受益於免費參觀博物館的處方,「我們將給他們一個獲得身體健康和智力鍛鍊的機會」。
AP圖片
到當地民族誌(ethnography)博物館參觀的退休教師費利格(Carla Fragniere Filliger)說:「我覺得這是很棒的點子」,「應該要有全世界所有博物館的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