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生產力局與中國信通院及理大 協議成立實驗室推檢測認證服務

社會事

生產力局與中國信通院及理大  協議成立實驗室推檢測認證服務
社會事

社會事

生產力局與中國信通院及理大 協議成立實驗室推檢測認證服務

2024年11月19日 22:31 最後更新:23:02

周二於上海「2024 年國際算力標準與應用研討會」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信通院)及香港理工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在算力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物聯網、人工智能、網絡與訊息安全等領域進行聯合研究和國際化前瞻布局,務求建設新型工業化、新質生產力及新一代訊息技術的產業生態鏈。三方亦將成立聯合實驗室,促進在本港推出海內外檢測認證服務,並由生產力局負責牽頭,共同聚焦大通訊、大數字化、大安全和新型工業化「三大一新」層面以深化研究成果產業化,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王志勤副院長(中)、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左)、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李文捷教授(右)代表出席於上海的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王志勤副院長(中)、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左)、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李文捷教授(右)代表出席於上海的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另外,研討會同時舉行成果頒發儀式,生產力局與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聯合申報的「用於地鐵潛在危險檢測的 3D 雲增強 AI 視覺檢測」項目獲授予「ISCT 國際算力年度創新」認可,顯示項目在算力及相關產業中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帶有智能傳感器的 3D 掃描機器人可以檢測天花板狀態,例如固定裝置鬆動或結構問題。方案可勘測大面積區域,提供數據以優化設施維護,以遠超傳統人工檢查能力的精確度識別問題。通過獨特的掃描儀系統設計,性能優於其他 3D 掃描機器人。這一項目的實施為推動香港科技發展,以及香港公共領域等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突破性推出 「一檢多證」服務 一站式助企業符合多重國際和內地行業標準

中國工程院院士、工業及信息化部相關司局領導、上海市相關部門領導,以及來自美國、馬來西亞、德國、英國、日本、哈薩克、印尼等各國學術及產業界專家出席,共同開啟了一場「算匯國際 激發智能」的國際科技盛宴。在本次研討會的全體會議上,中國信通院王志勤副院長、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李文捷教授分別代表三方出席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儀式。戰略合作協議響應特區政府與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簽署的《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合作協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強化「政、產、學、研、投」高效協同,標誌著內地在國際算力和新質生產力發展邁進新篇。至於三方共同成立的聯合實驗室,則能以硬軟件及標準研發、檢測認證全面提升大灣區創科企業的競爭力,更有助鞏固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重要定位。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表示:「是次合作有幸與中國信通院和香港理工大學共同建設良好的合作基礎,由生產力局牽頭,三方以此次戰略合作為契機,以聯合實驗室為載體,共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國家 『十四五』規劃堅定支持將香港建立為頂尖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聯合實驗室將設於生產力局,我們期望實驗室能進一步讓國家標準走出去,把國際機遇引進來,助力發揮香港『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指出是次合作有幸與中國信通院和香港理工大學共同建設良好的合作基礎,由生產力局牽頭,三方以此次戰略合作為契機,以聯合實驗室為載體,共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國家「十四五」規劃堅定支持將香港建立為頂尖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聯合實驗室將設於生產力局,期望實驗室能進一步讓國家標準走出去,把國際機遇引進來,助力發揮香港「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指出是次合作有幸與中國信通院和香港理工大學共同建設良好的合作基礎,由生產力局牽頭,三方以此次戰略合作為契機,以聯合實驗室為載體,共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國家「十四五」規劃堅定支持將香港建立為頂尖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聯合實驗室將設於生產力局,期望實驗室能進一步讓國家標準走出去,把國際機遇引進來,助力發揮香港「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其中,黎少斌指實驗室兼負三大使命-生產力局及中國信通院將協助國內準則與國際指標接軌,協助本地以至大灣區企業一站式獲得海內外數碼化及網絡安全檢測標準的認證,便利它們打通海內外市場,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地區性檢測平台,由諮詢、能力成熟度評估,至能力評測提供一站式平台服務,更會為業界提供落地在職及待業培訓;而香港理工大學則專長於進行硬件及軟件,以至標準制定上的研發,有助深化研究成果產業化,加快探索「一檢多證」和聯合測試認證的可行性,並孵化具國際影響力和國際應用流通能力的試點案例,為香港新質生產力賦能,為國家訊息技術發展增速。

中國信通院王志勤副院長指出:「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和香港理工大學的合作關係將由本次三方合作備忘錄的啟用正式確立,三方將共築內地和香港在工業和資訊化領域的溝通橋樑,積極探索更多合作方向。圍繞算力方面,未來三方將共同成立聯合實驗室,就通用算力、智能算力、邊緣算力、超算算力等多元算力的基礎設施、IT 設備及平台應用等內容,進行測試認證、標準研究、產業應用等多維度、全方位合作,共同探索算力產業的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

積極保障網絡安全 支持企業拓展大灣區及國際商機

生產力局一直透過龐大的業界網絡,不斷加強為中小企及初創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持,開拓大灣區及國際商機,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在網絡安全方面更不遺餘力,包括為關鍵基礎設施、政府機 構和企業提供網絡安全諮詢服務,還提供物聯網(IoT)網絡安全測試服務,並培訓網絡安全人 才。轄下的香港網絡安全事故協調中心(HKCERT)自 2001 年成立以來,每年處理約 8,000 宗 網絡安全事故。除應付網絡事故外,亦會主動快速響應最新的網絡威脅及攻擊,提升企業以及個 人用戶的安全意識。HKCERT 與其他超過 110 個國家和地區的協調中心在跨境訊息保安事故上交 換情報。未來會以保障網絡安全、打擊惡意活動、加強防衛意識三大定位,積極與國際網絡安全 專業組織緊密合作,快速積極響應最新網絡威脅及攻擊,擴大網絡保護網。

生產力局數碼轉型部總經理陳仲文(左三)代表出席成果頒發儀式,生產力局與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聯合申報的「用於地鐵潛在危險檢測的 3D 雲增強 AI 視覺檢測」項目獲授予「ISCT 國際算力年度創新」認可。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生產力局數碼轉型部總經理陳仲文(左三)代表出席成果頒發儀式,生產力局與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聯合申報的「用於地鐵潛在危險檢測的 3D 雲增強 AI 視覺檢測」項目獲授予「ISCT 國際算力年度創新」認可。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2024 年國際算力標準與應用研討會」由中國信通院主辦,以「算匯國際,激發智能」為主題, 研討會聚焦了算力前沿技術創新,推動了全球算力產業協同發展。三方在研討會簽署戰略合作協 議,意義深長,有望實現兩地科技創新聯動,促進國家工業訊息產業國際化發展,全面促進建設 新質生產力。

理大宣布日前已就籌建第三所醫學院向政府提交建議書,當中籌建了專家諮詢委員會及籌備委員會,旨在培育更多優秀醫生,以應對香港及大灣區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

理大日前已就籌建第三所醫學院向政府提交建議書。巴士的報記者攝

理大日前已就籌建第三所醫學院向政府提交建議書。巴士的報記者攝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表示,在2023年8月時,理大已向政府建議在「北部大學教育城」建立新醫學院,與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的新建本港第三間醫學院的規劃不謀而合,相信能夠在將來配合社會需求造福社會,正如理大肩負國家航天任務一樣,相信理大憑藉豐富經驗、良好基礎、優良業績、雄厚的科研實力及堅定決心一定會不負所托,辦好新醫學院。他強調,校董會權利成員已一致通過支持開辦醫學院,會「出錢出力」,並承諾在醫學院搬入牛潭尾前可以負擔一切財政開支。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巴士的報記者攝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巴士的報記者攝

校長滕錦光表示,籌建本港第三間醫學院是為配合國家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發展需要及香港在應對迫切的醫療需求和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的的發展戰略。而理大在醫療科技教研方面擁有45年的經驗,歷年來培訓了5萬名包括醫療化驗、醫療影像、放射治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護理、眼科視光、義肢矯形等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擁有逾1300名醫療相關教研人員,同時亦在醫療科學、工程與人工智能等相關領域根基深厚,並擁有大量醫工結合醫療科技成果,相信在申辦新醫學院方面「性價比好高」。

理大校長滕錦光。巴士的報記者攝

理大校長滕錦光。巴士的報記者攝

他續指,新醫學院將以AI作為驅動,開展創新、高效益及AI賦能的四年制醫學課程,面向未來AI賦能的醫療生態並採用AI賦能的嶄新及高效益醫學教育模式,採用書院制提供深度跨學科科研訓練,為AI時代培養新一代醫生。同時理大將成立「AI+研究院」,並邀請大語言模型專家楊紅霞將擔任AI+研究院執行長,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醫療發展。

理大圖片

理大圖片

他強調,理大醫學生在畢業後除需具備家國情懷及紮實的臨床診斷與操作能力外,還需精通人工智能醫療解決方案 ,並擅長跨學科、跨專業協作,擁有創新思維與科研能力。此外,亦會與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醫學院等多間內地頂尖醫院進行臨床實習合作。

理大圖片

理大圖片

為籌建本港第三間醫學院,理大是次邀請21位醫學及人工智能領域的重量級專家組成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名單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鍾南山、前瑪麗醫院行政總監周一嶽、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董家鴻在內的內地與香港的17位專家組,及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Barry Marshall、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院長CHONG Yap Seng等在內的4位海外專家。而籌備委員會則以常務及學術副教授黃永德為主席,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何明光為副主席之一。

理大圖片

理大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