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組織協會在1月至2月期間,向279名介乎18至80歲的基層市民進行問卷調查,以收集他們對新一份《財政預算》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近6成受訪者認為,應優先以開源措施來增加政府收入,而非削減民生開支。
社區組織協會FB
社協說,貧窮問題是本港深層次矛盾之一,尤其在經濟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建議透過多項紓困措施,包括向每位生活在貧窮線下並正領取各項社會福利的基層人士,以直接轉帳形式派發5000元「基層生活津貼」,以及設立短期失業及就業不足援助金,以適時支援基層市民。
社協又說,中央政府早前多次強調「共同富裕」目標,社協認為這並非只是一個口號,特區政府應「精準扶貧」,將資源用於最有需要的弱勢群體,建議將2025至2026年度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設定為不少於26%。社協呼籲政府對稅制展開檢討,對能源和房地產等特定行業徵收「暴利稅」,增加政府收入。
政府提出支持本地大學籌建第三所醫學院,關注病人權益的團體就此措施經網上問卷,訪問了500多名市民意見。其中,在課程內容方面,超過七成受訪者認為最重要是培育具醫德、仁心仁術的醫生,另外亦較多受訪者期望第三間醫學院,能透過醫療創科培育出學生創新精神、能力和態度。
中大醫學院。資料圖片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及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於2月26日至3月6日期間以網上問卷訪問537人。其中超過一半受訪者是長期病患或殘疾人士,四成一人是照顧者,2%是弱勢社群。
除了對課程內容的意見,就辦學機構條件和能力方面,調查亦發現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辦學機構要有能力聘請具資歷、經驗及研究實力的高水平國際和本地教學專才,以及具備人才優勢和能促進國際合作「極為重要」,反映受訪者認為辦學機構具醫療創科及科研實力較爲重要。
港大醫學院。 資料圖片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說,期望第三所醫學院能夠提升醫療教育、研究、服務和社會責任,包括多研究長期病因和治療方法,增加對罕見病如漸凍人症、小腦萎縮、自閉症等的研究,以應對香港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
對於早前港大醫學院和中大醫學院宣布開辦第二學位課程,彭鴻昌認為,課程內容應該有別於一般六年醫學培訓的內容,以及發展獨特優勢,形成良性競爭。
團體會將今次調查收集到的意見,交給有興趣籌辦第三間醫學院的大學,以及政府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