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首個核心科目中文科星期三(4月2日)開考,大約4萬8千名考生在超過430個一般試場和超過540個特別試場應考,考評局表示,各試場學校整體運作暢順,考試順利按時完成。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網上圖片
考評局說,監考人員透過第二代公開考試支援系統,為考生點名和點算答卷,流程順暢;約85%考生使用「報到易」應用程式自行簽到,因不同原因沒有使用程式簽到的考生,均已在監考員協助下完成簽到程序,不影響應考,當局將繼續密切監察之後的考試,同時制定適當應變安排。
考評局又指,3間內地試點考場運作順利,在派出的監考人員監督下,落實各項試卷保密和場地監控等安排,與本地試場一同按時開考和完成,所有考生答卷將押送到考評局的評核中心掃瞄,並按相同評核要求,與本地考生答卷一併評閱和評級。
文憑試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星期二(4月8日)開考。成績繼續分為「達標」和「不達標」,有約4萬8千人報考。多名考生均表示,試卷較簡單,有信心取得「達標」的成績,有公民科教師認為試卷不太難,估計今年達標率亦會與往年相若。
題目涉及低碳出行與香港人的運動習慣、中國的對外援助與國際影響力、香港社會的多元文化特徵。有考生表示,原本擔心會問及國家體制等問題,認為相關議題較難在日常生活接觸,而今年的題目少有觸及,覺得整體難度不大。有考生表示,在問及香港具備哪些優勢有助弘揚中華文化的題目中,回答香港背靠祖國、多方面受到國際認可等,認為根據日常生活知識就可以作答。
聖士提反堂中學公民科科主任姚志偉表示,試卷深淺程度與去年相若,但今年部分題目要求考生用更多課堂上的知識或日常生活知識作例子,可能對於基礎能力較弱的考生難度有所提高。
至於今年首次有「是否同意」題,問及是否同意「就現時香港情況,人們實踐低碳出行是不容易」的說法。助理校長徐曉琦表示,歷史科或中史科都有相關題型,相信考生對相關題型並不陌生。
另外,他說考生在作答時可以引用內地交流團的經驗作例子,舉例在今年涉及低碳出行的題目,考生可以提及到內地考察時見到不同低碳政策,或將相關經驗與香港作對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