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星期二(4月8日)開考,成績只分「達標」和「不達標」。有約4萬8千人報考。
在中西區一個試場,早上陸續有考生到場。有考生表示,去年的題目簡單,擔心今年的題目會相對較難,有多留意時事,包括扶貧政策、垃圾徵費等。亦有考生說對全球化的課題較有信心,有利用外國新聞媒體留意時事,有信心獲得「達標」的成績。
公民科只有一份卷,考試時間2小時,所有題目必答,考生可引用資料冊上的資料作答,題目類型包括多項選擇題、短題目、短文章式問題等。
公民科課程分為三大主題,分別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及「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內地考察亦屬於科目的組成部分,但不涉及公開評核。
文憑試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星期二(4月8日)開考。成績繼續分為「達標」和「不達標」,有約4萬8千人報考。多名考生均表示,試卷較簡單,有信心取得「達標」的成績,有公民科教師認為試卷不太難,估計今年達標率亦會與往年相若。
題目涉及低碳出行與香港人的運動習慣、中國的對外援助與國際影響力、香港社會的多元文化特徵。有考生表示,原本擔心會問及國家體制等問題,認為相關議題較難在日常生活接觸,而今年的題目少有觸及,覺得整體難度不大。有考生表示,在問及香港具備哪些優勢有助弘揚中華文化的題目中,回答香港背靠祖國、多方面受到國際認可等,認為根據日常生活知識就可以作答。
聖士提反堂中學公民科科主任姚志偉表示,試卷深淺程度與去年相若,但今年部分題目要求考生用更多課堂上的知識或日常生活知識作例子,可能對於基礎能力較弱的考生難度有所提高。
至於今年首次有「是否同意」題,問及是否同意「就現時香港情況,人們實踐低碳出行是不容易」的說法。助理校長徐曉琦表示,歷史科或中史科都有相關題型,相信考生對相關題型並不陌生。
另外,他說考生在作答時可以引用內地交流團的經驗作例子,舉例在今年涉及低碳出行的題目,考生可以提及到內地考察時見到不同低碳政策,或將相關經驗與香港作對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