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是西漢漢武帝時代對抗匈奴的名將,早在21歲就已經統帥三軍與匈奴會戰,深入險境,以寡敵眾,卻英年早逝。他一生與武帝抗匈奴的事業緊密相連,但他的死在《史記》、《漢書》、《資治通鑑》記載甚少,大體以一句話來概括:「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十月,霍去病在長安撒手人寰,時年24歲。」前史沒記載死因,引發後人猜想。那麼他的死因是正常的嗎?我們可綜合史料了解多點。
據載,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 年)起,衛青率軍一舉擊潰漠南匈奴右賢王部和單于主力,迫使他們退徙漠北,但北部邊境依遭匈奴侵擾。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霍去病奉武帝之命,率領五萬騎兵,越過沙漠遠攻匈奴後,再翻山渡河捕獲匈奴屯頭王以及高級官員83人。據載,霍去病隨行攜帶軍需物資極少。那麼大軍長途跋涉遠征,靠的是甚麼?也許成為霍去病之死的關鍵。
據載,漢武帝在犒賞霍去病的部隊時,表示他們所以能夠深入腹地不擔心軍需,是因為放縱部隊掠食匈奴牲畜。想不挨餓就要殺敵奪糧,軍隊靈活性高兼奮勇,但也為霍去病暴斃之謎提供重要線索。
據載,武帝與匈奴戰爭後期,匈奴常派人在漢軍所經之處或水源埋下大量死亡牲畜。這些牛羊,史書引述是被胡巫「詛咒」過,《漢書》中記錄一名匈奴俘虜供述:「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單於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據了解,當漢軍一旦觸及、食用了牛羊肉,或者飲用過被屍體污染了水源,就會染上疾疫,喪失戰鬥力,就是他們的「生物武器」。從科學點的角度來說,匈奴通過疫馬和疫畜所施放的瘟疫,當時人稱「傷寒」。從醫學史料來看,這種病發病急,死亡率高,病徵主要是高熱致喘,氣絕而亡。有學者推測,霍去病因戰鬥時遭匈奴「生物武器」攻擊致病而死。
從致病特點來看,「傷寒」與「鼠疫」以及「流行性出血熱」相似,主要經鼠類,馬、貓、狗、豬等為宿主而引起的傳染病,病死率高達四至五成。不過「鼠疫」以及「流行性出血熱」的潛伏期分別為一至六天及一兩星期至半個月不等,而霍去病生前最後一次指揮的漠北大戰發生在公元前119年,距離他死亡還有約兩年,這種矛盾又如何解釋?
據記載,在公元前119 年,發生了一件大事。衛青、霍去病聯同年過六旬的李廣率軍出擊匈奴。在前線時,一心想衝鋒的李廣被安排走迂迴路線,所以不肯聽命。其後李廣中途迷了路,趕到指定地點時戰鬥已結束。衛青要李廣上報迷路緣由,李廣不說,最終大發感慨而「引刀自剄」。
後來,李廣之子李敢認為父親的死關衛青事,於是就找機會擊傷衛青。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怎能忍氣吞聲,所以他趁李敢隨漢武帝外出狩獵時將李敢射死。事後,漢武帝沒有追究霍去病之罪,只是讓他去朔方城避風頭。朔方屬於漢匈雙方對峙的前哨地帶,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幾個月後,霍去病在長安不治而亡。據學者推斷,霍去病死亡的時間為公元前117年10月,根據現代醫學研究,在中國北方地區,秋冬季節是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熱的發病高峰期,霍去病在朔方城染病,再死於10月,恐怕不是一種偶然。
根據後來發生的史實,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傷寒」形成及擴散過程:匈奴將感染了草原特有病毒的馬牛羊屍施放給漢軍,漢軍染病後,排泄物通過老鼠及家畜向內地蔓延傳播。由於缺乏有效抗疫手段,自漢武帝後期開始,到了三國、魏晉的二百餘年間,這種惡疫呈10至20年的周期,反覆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