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緬甸大地震|專家形容威力等同「上千原子彈爆炸」 破裂帶長過汶川 須警惕強餘震

博客文章

緬甸大地震|專家形容威力等同「上千原子彈爆炸」 破裂帶長過汶川 須警惕強餘震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緬甸大地震|專家形容威力等同「上千原子彈爆炸」 破裂帶長過汶川 須警惕強餘震

2025年03月29日 13:45 最後更新:14:52

緬甸7.9級強震,是今年以來全球發生的最大地震,雲南多個地區震感強烈。

內地九派新聞諮詢了三位地震領域的專家,其中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人員等風(化名)分析,此次地震的震中恰好位於伊洛瓦底江的平原地區,周邊分布著眾多大城市,如曼德勒、密鐵拉及緬甸首都內比都等,破裂長度非常長,可能有數百萬人暴露在高烈度區域內。

AP圖片

AP圖片

而對於中國的影響,四川大學自然災害預警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地震局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主任王暾介紹,結合目前情況研判,地震破裂方向大概率是往泰國,對中國影響偏小,但雲南等地區仍需注意餘震帶來的影響。

中國科協地球物理信息科學首席傳播專家陳會忠表示,緬甸地震是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的擠壓造成。緬甸處於歐亞地震帶上,歷來地震多發,且歷史上也有過大地震。這次7.9級地震過後又接著出現了6.4級餘震,之後還會有一些強餘震,小餘震更是會接連不斷。

他介紹,一般來說,7.9級地震和8級相當,8級地震的能量相當於1500萬噸TNT當量,當初美國投放日本的原子彈大約1至3萬噸當量,這次緬甸地震可以說相當於上千枚美國投到日本的原子彈威力。

「根據我看到的一些資料,初步計算這次地震破裂帶大概有400公里,這個數據還需要重新校驗,但是這說明這次地震確實相當大,當初汶川地震破裂帶是300多公里。」

AP圖片

AP圖片

據中國地震台網消息,本次強震是今年以來全球發生的第17次六級及以上地震,也是今年以來的最大地震,接著發生的6.4級強餘震則是第18次六級及以上地震。

王暾告訴九派新聞,緬甸處於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衝撞的一個區域,地震大概率是板塊運動的結果。這次地震發生在陸地,緬甸是山區國家,並不會引發海嘯,但會引發山泥傾瀉等次生災害。

等風介紹,地震的破壞方式與斷層破裂的規模密切相關,地震規模越大,破裂斷層範圍也越大。

此次發生在緬甸境內規模最大的斷裂帶——伊洛瓦底江斷裂帶,該斷裂帶縱貫緬甸南北,而震中恰好位於伊洛瓦底江的平原地區,周邊分布著眾多大城市,如曼德勒、密鐵拉及內比都等,破裂長度非常長。這意味可能有數百萬人暴露在高烈度區域內,包括上述人口密集區。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預估,此次地震至少會造成過萬人喪生。

初步計算的緬甸地震烈度圖

初步計算的緬甸地震烈度圖

再加上緬甸長期處於戰亂狀態,有叛軍和反政府武裝活動,當地抗災、抗震能力極為薄弱。2008年5月,納爾吉斯熱帶氣旋登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就曾造成緬甸10萬多人死亡,所以此次地震在緬甸亦可能造成數萬人遇難。

AP圖片

AP圖片

王暾表示,緬甸經濟條件不是很好,建築抗震能力可能相對較差,應急能力應該也比較有限,可能需要更多國際援助和支持。

王暾稱,處於震區的人,對於受破壞的建築要小心,要結合建築本身安全性的評價,留在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救援過程中,一定要防範餘震,目前已經發生6.4級左右的餘震,後續如果有餘震,最高可能達到7級左右。

至於此次緬甸地震對中國的影響,陳會忠表示,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地都會有震感,甚至強烈有感,但對中國大陸內部應該不會有太大影響。他還表示,雲南等地尤其是瑞麗居民應注意防範強餘震。

由於此次地震在緬甸大陸中間,所以對海裡沒有什麼大影響,也不會有海嘯。「它沒有發生在海底下,所以海上應該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王暾介紹,從目前地震破裂方向來看,很大概率是往泰國,在這種背景下,由於地震本身離中國邊境較遠,如果說緬甸還會發生餘震,對於中國境內的影響仍然偏小。

此外,需要關注的是新地震(非餘震),是有可能發生在破裂方向相反的地方,「地震學中有這麼一個事實,地震過後,可能會觸動本來沒有準備要發生地震的地方,這叫作關聯性地震。」他以汶川地震舉例,當時汶川地震是往東北方向破裂,5年後發生的蘆山7級地震,則是往西南方向破裂,可以理解為是汶川地震觸動的局限性地震。

王暾提醒大家,保持開啟手機裡的地震預警功能。特別是對於雲南的居民,近期緬甸會有更多餘震,有可能觸動本身就不穩定的坡體,引發山泥傾瀉。要提高應急意識,第一是不要過度緊張;第二是要把地震預警用好,還沒下載地震預警app和沒開啟的,要做好準備;第三是如果收到預警後有序避險,不要慌亂,要始終沉著冷靜。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緬甸發生大地震,意外掀起中美軟實力競爭討論。中國航天技術、人道外交協同推進,積極參與救災;反觀美國,「黃金72小時」已過,救援隊未見影,美軍更質疑中國衛星圖像精準定位救援,會暴露美方在緬甸的一舉一動。

2023年3月28日,緬甸中部發生7.9級強震,至今逾2000人喪生,數千人受傷,造成大規模破壞,災情遍及泰國、中國雲南等。地震發生後,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迅速回應,尤其參與救援行動,而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在地震發生後18小時內抵災區,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中方還承諾提供價值140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又派出約400名專家和醫護人員進行救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更調度14顆衛星觀測災區,透過衛星影像精準定位重災區,協助救出倖存者。

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

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

相對而言,美國的反應卻顯得遲緩。美國駐緬甸大使館於30日宣布將提供200萬美元援助,惟這一數額與中國的承諾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華盛頓郵報》31日報道指,地震發生3天後,美國救援隊尚未抵達緬甸,反映出特朗普顛覆了美國過去在救災中的角色。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31日報道稱,目前還不清楚美國救援隊何時抵達緬甸。截至31日下午,地震「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

有前官員和國際援助機構負責人指,這一延遲主要是由於特朗普政府在削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預算和人員方面的決策。

美國駐緬甸大使館一名官員對《華盛頓郵報》表示,一個由3名USAID工作人員組成的代表團計劃在未來幾天內抵達緬甸,但目前不打算部署一支災難援助響應小組(DART)。

USAID經費削減和裁員,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

USAID經費削減和裁員,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

美國的援助政策在這次災難中暴露出來。特朗普在其第二次任期內表明,要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並已削減對外援助的經費。據一名USAID官員稱,兩年前,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7.8級地震後,美國在一天之內就派出了一支災難援助響應小組,隨後迅速部署了兩支城市救援隊,但目前政策改變,使這種能力受限制。

因為USAID的經費削減和人員被裁減,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今年2月,美國削減了緬甸40個發展項目中的39個,其中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同時,USAID緬甸特派團的15名官員中,有14人在2月被無限期停職。地震發生後,美國政府已忙著召回其中幾名官員。

前USAID官員Chris Milligan直言,美國因關閉政府的應急響應部門而無法及時反應,讓其他國家,如中國,在這種災難中走到了最前線,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美國在國際救援中的空缺。
緬甸的國家管理委員會在4月1日報導中指,截至當天,地震已造成2056人死亡,數千人需人道援助,這使得國際社會對人道救援的需求比以往更為迫切。隨著中國的救援隊增援,來自印度、馬來西亞、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的救援團隊也相繼抵達緬甸,形成了一個多國參與的救援網絡。

緬甸地震受災前後的衛星影像圖對比。

緬甸地震受災前後的衛星影像圖對比。

中方調度14顆衛星為救援提供精準影像 引起美軍方關注

另一方面,中方緊急調度14顆衛星,不僅幫助緬甸取得災後有效數據,亦更精準識別建築倒塌、道路損毀等災情,為救援部署提供關鍵依據。而最關鍵是,衛星資料亦能為物資運輸規劃路線,提供適當的臨時安置點選址。

惟有外媒指,中方調度衛星的動作,引起了美國軍方的特別注意,因美方「完全沒想到中方在衛星領域已經強大到這個程度了」,讓五角大樓感不安。

因中方調動14顆衛星緊急變軌,短時間內完成對災區的全覆蓋掃描,即時傳回精準影像,這種快速反應能力,說明中方衛星已具備靈活機動和協同作戰潛力

緬甸作為連接印度洋和中國西南部的樞紐,其戰略價值不可取代。有分析指,美國一直以來都試圖透過所謂的「民主改造」和軍事滲透,將緬甸納入其印太戰略體系,形成對中國的包圍。

但當下中方的衛星變軌技術,不僅能用於救災,也可應用於軍事偵察,能精準捕捉關鍵設施動態。美方擔憂的是此類技術若用於軍事領域,將削弱其「先敵發現、先敵行動」的全球監控優勢,進而影響航母打擊群和戰略轟炸機的部署效率。美方在緬甸的一舉一動,也都將被中方收入眼下。

簡單來講,中方衛星變軌援助緬甸地震,既是對美國太空技術優勢的挑戰,也是體現了國際責任擔當。而美國在緬甸問題上的「小動作」本質是其地緣政治工具化的延續,但因行動力不足與戰略短視,反被中方的高效與務實反襯出劣勢。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