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發展一日千里,似乎承諾人類所有疾病都會得到醫治,死亡會離我們愈來愈遠。然而,當罹染末期病痛時,人們所經歷的,卻是另一種境遇。一個病人,在現代醫療系統裏,被診斷為無法治愈,因而邁向死亡旅程時,醫療系統的治療方向,就只剩下紓緩疾病所帶來的不適。
現代人對生命充滿憧憬。相形之下,當人們在生命末期,面對現代醫療系統「失效」 ,加上中國人慣常避忌談論死亡,最多止於交代身後事宜,很容易陷入無助、絕望和恐懼。要病人接受死亡,接受一切將要結束,並不容易。這時,宗教正可在現代科學不能覆蓋的領域內,扮演建設性角色。

religion 1
在絕境中,有人會向宗教尋求神蹟。此外,人愈年輕愈會問:「為甚麼是我?」「我還有很多事要完成,為甚麼要那麽早?」「如何渡過餘下的短暫歲月?」 等問題。不論年齡和性別,末期疾病帶來的身體機能衰退,和疼痛加劇的煎熬,病患得獨自面對。還有不少人需要進進出出醫院,寂寞地被安置在陌生的地方,與親友隔離。更會問:活下去還有甚麼意義?這些困惑,以及有關宗教性問題,往往會使照顧者及支援者難於回應。

religion 2
解開這一連串困惑,不妨以積極的角度來看。病患者若回顧過往歲月中的得與失,幸與不幸,回想生命中各種虧欠和悔咎,可以尋找宗教支援。重新整合生命,甚至與人修好,找神職人員施行宗教禮儀等等,都可以在僅餘不多的艱難歲月裏,找到心靈的安頓和慰藉。
香港樹仁大學
社會學系副教授李潔文博士
樹仁心思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