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是南明的將領、鄭氏政權的奠基者。他原名鄭森,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因此又有朱成功之稱。
鄭成功收復台灣 (網上圖片)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為海盜,後為南明水師將領。其父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鎮,母田川氏出身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即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
鄭成功接受荷蘭總督的投降 (網上圖片)
鄭成功亦生於平戶,六歲時才回到閩南故鄉。他其後繼承父業,壟斷福建和東洋的貿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鄭氏納稅,因此與荷蘭人在遠東的利益有所衝突。
鄭成功畫像 (網上圖片)
到了清軍入關滅明後,南下進攻江南,鄭芝龍降清。鄭成功於是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他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最後仍遭清軍擊退,無功而還,只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
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東印度公司駐軍,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但他一年後病重不治,年僅39歲,其子鄭經繼位。鄭氏王朝直至1683年,由鄭成功之孫鄭克塽降清才結束,歷時約21年。
台灣不少民眾建廟紀念鄭成功。 (網上圖片)
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