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雀處堂」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孔鮒創作的《孔叢子》中,當中的《論勢》有提及:「燕雀處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竈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之將及也。」

孔鮒像。(網上圖片)
作為魏王國相孔謙之子,在戰國末年時常周遊列國。在旅途中,孔鮒多把趣聞輯錄成文。久而久之,他的名聲便在諸侯國間傳揚開來。在他的《論勢》中,就記載着這麼一件逸事。
商鞅變法後,秦國從蠻荒之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秦國君主兼併土地的野心亦隨之而變得旺盛。於是,在一道道伐趙的命令下,趙國都城便被秦兵所包圍了。然而,作為趙國的近鄰,魏國可以說是一點都不擔心。哪怕秦兵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踏破趙國都城邯鄲,魏國士大夫卻仍是一副施施然的模樣,甚至還一度認為強秦攻趙的局面是對他們有利的。

商鞅像。(網上圖片)
眼見及此,國相子順便心生來氣,忍不住責問他們:「你們為甚麼會覺得魏國能從中獲利呢?」其中一個大臣聽後便踏着不徐不疾的步伐,語帶輕佻地道:「子順!你這麼生氣做甚麼呢!你看啊,要是秦國踏破了趙國的都城,我們跟秦國示好不就好了嗎?要是秦兵撒退,說不定我們還可以趁危兵之時出兵襲擊,到時還不是輕易就能大獲全勝嗎!」
大臣語音剛落,子順就不禁被他幼稚的想法挑笑了。他輕輕拭着眼角的淚水,笑着道:「你怎麼會有如此天真的想法!秦國從秦孝公上台以來就從未吃過敗仗,經驗豐富的秦將們怎會敗給趙國呢?」大夫們被子順毫不客氣地取笑後,心有不甘地說:「哼!可是秦國打敗趙國對我們又有甚麼損失呢?鄰國倒黴,茍延殘存不正是對我國有利嗎!」子順沒想到這群人居然如此冥頑不靈,只得搖搖頭向他們解釋道:「秦國乃侵略成性的貪暴之國。哪怕趙亡於秦,秦也必不會就此滿足。到時候,作為鄰國的魏國可以說是首當其沖地遭受到秦國的入侵。」
說到此,眾大臣的臉上都泛起了猶豫之色。見他們都開始明白事態的嚴重性,子順便繼續說道:「你們可有聽說過燕雀之事?燕雀總是無憂無慮地活在堂屋之上。不料一天,煙囪壞了,火焰往上直冒。不消一刻,整個屋梁都燒着了。可是,燕雀們卻依然臉不變色地吃吃叫叫,認為房子着火跟牠們一點關係也沒有,畢竟自己的窩還是好好的⋯⋯」不待子順說完,眾人都明白到燕雀們恐怕難逃一死,便低下了頭。子順見眾人都明白了,終嘆了一口氣道:「趙國要是被攻破,魏國也會大禍臨頭,希望你們可別像燕雀一樣無知。」

燕雀。(網上圖片)
後人根據以上文獻總結出「燕雀處堂」這個成語,意思是指某人因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禍臨頭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