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考古推斷中國六畜起源

歷史長河

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考古推斷中國六畜起源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考古推斷中國六畜起源

2019年02月05日 18:00 最後更新:18:16

中國古代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說,「六畜」這個詞最早出自《左傳·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的「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另外《周禮》有載:「其畜宜六擾」,漢代鄭玄註:「六擾,馬、牛、羊、豚、犬、雞。」可見馬、牛、羊、豬、狗和雞,是中國古代的六種主要家養圈養動物。所以,多年來都有研究去了解下,「六畜」的起源或出現的時間、地點、作用等,亦是一個重要的學術課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據研究推斷,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12000年以前),並沒有家養動物的證據。到了近約10000年,中國才有最早家養動物痕跡。

更多相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遺址出土的狗左下頜骨 (網上圖片)

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遺址出土的狗左下頜骨 (網上圖片)

漢代陶製豬廁模型 (網上圖片)

漢代陶製豬廁模型 (網上圖片)

《清明上河圖》中以牛拉車 (網上圖片)

《清明上河圖》中以牛拉車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宋人《畫子母雞圖》(網上圖片)

宋人《畫子母雞圖》(網上圖片)

1. 狗

按照目前為止所知的材料,中國最早出現的家養動物是狗。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遺址,出土了一塊狗的左下頜骨。另外,在距今大約9000年前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中,有11隻狗被分別埋葬在居住地和墓地,這是當時的人對於狗的一種有意識處理,顯示人和狗的特殊關係。據推斷,當時人類飼養狗,主要為了狩獵、看守家園、作為隨葬動物或寵物。當時,狗的家畜化,也令人類的狩獵策略、戰術或技術發生變化,但就沒有為人類提供多少穩定的肉食來源。

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遺址出土的狗左下頜骨 (網上圖片)

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遺址出土的狗左下頜骨 (網上圖片)

2. 豬

中國先祖將野豬馴化成家豬,目前所知最早在距今大約9000年左右。考古學家對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的豬骨,經過科學測量等研究發現,其豬群年齡集中在特定年齡階段,有別於野豬;豬的個體數遠遠大於野豬種群;此外,分析結果也證明這些豬的食譜,與人工餵養有關。一系列判斷結果證明,距今大約9000年左右的賈湖遺址,已經存在家豬。

家豬數千年來,既是中國人最主要的肉食資源,同時在精神領域也扮演重要角色。家豬飼養技術,還隨著文化遷移普及到東亞地區。

漢代陶製豬廁模型 (網上圖片)

漢代陶製豬廁模型 (網上圖片)

3. 羊

家養綿羊,及後來出現的山羊,可提供肉食及奶製品,對古代祭祀也至關重要,羊毛更為衣著提供原材料。迄今為止,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綿羊出現在距今5600年至5000年前的甘肅和青海一帶。考古人員在那個年代的墓葬中,發現隨葬的綿羊骨骼,並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黃河中上游地區多個遺址,發現更多綿羊骨骼,數量隨著年代變化逐漸增多。有的遺址更發現有灼過的綿羊肩胛骨,顯示其與占卜有關。DNA的研究結果證實,中國的綿羊最早起源於西亞地區,據握斷,馴化的綿羊,很可能是通過文化交流由中國境外傳入。

4. 牛

中國古代黃牛是距今5000年左右從中亞地區傳入。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發現的黃牛位於5000多年前的甘肅地區;多個遺址中出土的黃牛數量逐漸增多;測量黃牛骨骼結果證實,與商周時期可確定為家養黃牛的數據十分接近;距今4500年以來,黃河中上游地區的多個遺址中都發現埋葬黃牛現象;DNA測量結果證明,它們與起源於西亞地區的黃牛屬同樣譜系;食譜研究證實牠們食用的是人工餵養的小米的秸稈等。

《清明上河圖》中以牛拉車 (網上圖片)

《清明上河圖》中以牛拉車 (網上圖片)

5. 馬

家馬是由中亞地區的野馬馴化而成,大約距今5500年左右。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家馬發現在距今4000年至3600年左右的甘肅地區,多處遺址發現馬骨;在商代晚期的距今約3300年殷墟遺址,發現多座車馬坑,每個坑中馬數量少則1匹,多則37匹,很可能和祭祀有關。由於甘肅青海地區家馬出現的時間,與世界上最早的家馬相比要相差數千年,所以,中國的家馬或飼養家馬的技術很有可能是由中國境外傳入。

除了科學測量及鑑證,還有在甲骨文提到「王畜馬於茲牢」,「茲牢」這個地方是用來養馬的。相比之下,甲骨文並沒有講到「王畜狗」、「王畜豬」等,可見「馬」當時的重要性。家馬除了提供肉食資源,更大大提高人類運輸能力,尤其作為戰馬,在戰爭發揮重要用途。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6. 雞

家雞起源於棲息西南亞地區的原雞。現今發現最早的中國家雞,山土於距今約3300年的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鑒於考古遺址中發現的雞骨不多,養雞僅為食肉解釋似乎不夠全面。雞能生蛋、獲取雞蛋也許是養雞的另一個原因。在《詩經》中記載養雞與打鳴相關,也可能當時養雞的原因之一。

宋人《畫子母雞圖》(網上圖片)

宋人《畫子母雞圖》(網上圖片)

概括而言,按照迄今為止動物考古學研究結果指出,中國「六畜」出現的時間、地點,基本上都位於中國北方,也與先秦著作記錄的「六畜」排列-馬、牛、羊、豬、狗、雞-有所不同:

1. 狗,10000年前左右,河北省南部
2. 豬,9000年前左右,河南省南部
3. 綿羊,5600至5000年前,甘肅青海地區
4. 黃牛,5000年前左右,黃河上游
5. 馬,4000—3600年前左右,甘肅東部
6. 雞,3300年前左右,河南省東部

「一鱗半爪」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出自於唐代高仲武所寫的《中興間氣集.蘇渙》,當中有言:「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於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爪。」然而在這個成語背後,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故事⋯⋯

作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詩王白居易少時治學刻苦。哪怕長出了口瘡,磨出手繭,都不放棄進士之夢,甚至年紀輕輕卻一頭花髮也在所不惜。可是儘管他這麼勤奮了,仕途還是沒有想像的順利。勤學數十載,白居易在29歲時才考上進士。可因為他為人耿直,又經常上書言事,讓唐憲宗感到極其不快。有次,唐憲宗實在忍不住,向宰相李絳抱怨道:「白居易這人啊,明明是朕把他提拔至高位,卻不懂得感恩,還常常無禮於朕,實在可惡!」

白居易像。(網上圖片)

白居易像。(網上圖片)

雖然李絳認為這是白居易一片忠心的表現,但後來白居易還是因為越職言事而被貶為江州司馬。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中一個具大的轉折點。之前他總是以「兼濟」為志,希望對國家做出有益的貢獻;當他見過官場的黑暗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但做事已不像以前那般雷厲風行。

白居易的晚年生活可以說是十分安逸。他沈溺待酒,醉心佛道,也常常與朋友登高涉水。有次白居易和僧人偉光相約泛舟,兩人身穿蓑笠,對坐言笑。這樣船上煙波裊裊、烹魚煮茗的情景吸引了沿途路人的注意,不少人都感嘆道:「這般情趣,何等高雅!」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小船溯流而行,很快就到達香山精舍。在香山精舍,早已有幾位相熟在等著白居易。白居易見過眾人後,便舉杯歡言:「如此良宵,我們還是以詩會友。賦了詩再飲酒吧!」當問道題目時,白居易略加思忖說:「前次聚會談到南朝興廢。不如今次就以此為旨,每人作一首《金陵懷古》吧!」眾人聽後都興致勃勃地援筆弄墨,唯有劉禹錫一人自斟自酌。

眾人見況,就忍不住嘟囔道:「劉兄,詩未成怎可先飲?」劉禹錫被指責也不怒,馬上扯過紙來。頃刻之間,一首七言律詩便躍然於紙上。

白居易讀罷,豎指讚道:「好詩!我們本來約好一起下海探驪龍,沒想到你卻先得了龍珠,剩下的一鱗半爪還有什麽用呢?」其實白居易的意思就是說,事物的主幹和精華都被你獨占了,剩下的零星片斷我們再寫也沒甚麼韻味了。其他人聽後隨聲附和,連忙把筆墨收了起來。就這樣,眾人開懷暢飲,通宵達旦。

白居易所說的「下海探驪龍」其實就是化用成語典故「探驪得珠」。網上圖片

白居易所說的「下海探驪龍」其實就是化用成語典故「探驪得珠」。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鱗半爪」這個成語,原指龍在雲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現在用來形容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即殘缺不全之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