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再說劉禪 趁孔明彌留問他兒子安排 顯出大智若愚

歷史長河

再說劉禪 趁孔明彌留問他兒子安排 顯出大智若愚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再說劉禪 趁孔明彌留問他兒子安排 顯出大智若愚

2019年10月01日 10:00

劉禪know play。

後世都以「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來形容一些懦弱無為、愚昧忘本的人。典故的主角三國蜀漢後主劉禪,經過《三國演義》的塑造,都難免令後世長時間都認為蜀漢江山陷落責任都屬於他,影視影像都喜愛將劉禪塑造成又肥又傻又弱智。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不過,近代都有不少文章為劉禪平反,好像專欄早期所寫的《劉禪是不是完全懦弱無能?》以及《劉禪『樂不思蜀』實為生存智慧!》,都認為劉禪在三國亂世,不少做法都聰明。今次就講一講劉禪與彌留時諸葛亮的一些傳話,所蘊含的政治意圖,以及劉禪在孔明死後掌權,如何能夠維持蜀漢三十年。

三國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據《三國志·龐統法正傳》載,諸葛亮曾經感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翌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說:「臣必定竭盡股肱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據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載,孔明病逝前,劉禪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前來問候,同時詢問國家大事。李福與諸葛亮談話完辭別而去,幾天後又回來。向諸葛亮問誰能擔重任,諸葛亮先向李福說蔣琬適合,之後李福又再問蔣琬之後有誰?諸葛亮就說費禕。李福又問:「費禕之後?」諸葛亮再沒有回答。

其實諸葛亮躺在病榻上,李福還將劉禪一句話轉述給他:「你的兒子諸葛瞻如何安排?」諸葛亮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劉禪一點都不傻,劉禪擔心諸葛亮權力太大,他一死,諸葛瞻會像曹丕廢除獻帝那樣廢掉自己。劉禪如果是傻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需知道,當時孔明之子諸葛瞻才八歲,劉禪現在不擔心他,但擔心的是多年後的事。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諸葛亮知道劉禪顧慮,於是留下一句話:家中八百棵桑樹能養活他。此話雖然沒有直接給劉禪下保證,但也明確表示諸葛瞻不會奪劉禪帝位。諸葛亮輔佐劉禪,穩定蜀漢十年基業,諸葛亮死後,劉禪真正掌權,他又將蜀漢維持了三十年。他一共在位歷時四十一年,是三國在位最長之皇帝。

諸葛亮雖然留下了大臣,可是真正作主的是劉禪。諸葛亮逝世後,劉禪立即廢除丞相制度,劉禪將諸葛亮原本的相權一分為二,最終鞏固自己君權制度,同時任用諸葛亮生前推薦一批賢才,蔣琬、姜維等人成為了蜀漢後期非常重要的人物。尤其是姜維,當初諸葛瞻還曾上奏,要劉禪拿回他的兵權,可是劉禪沒有聽,因為劉禪知道,當時蜀漢只有姜維一名將軍可用,沒了姜維,那麼蜀漢很快被滅。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劉禪整理蜀漢內部,發展內部經濟,與民休養生息。就當時形勢而言,這是對蜀漢來說最好的解決方案,早在此前,就因為先父劉備的復仇行動,以及諸葛亮北伐,導致蜀漢幾乎被掏空。

劉禪是有可取之處,他在用人上非常有主見,可能他知道自己本事不大,一旦不用賢才,蜀漢很快就會亡國。對於君主來說,只要用人得當,也就可以穩定大局。劉禪最終都只是維持了蜀漢三十年,但絕非後世的印象般-「扶不起的阿斗」致蜀漢滅亡,更「樂不思蜀」。

松齡圍位於廣東惠州龍門縣平陵街道山下村,距離圩鎮約3公里。松齡圍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該處在近代中國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曾為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由松齡圍、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成立遺址老屋祠堂、鏟頭坳伏擊戰遺址、白芒坑保衛戰遺址、洪亞仁茶店遺址組成現今的白芒坑革命遺址群,面積約3.5平方公里。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1927年12月27日,由廣州起義餘部組建的工農紅軍第四師在師長葉鏞率領下,由龍門縣城轉戰白芒坑,在松齡圍休整了三天。洪亞仁茶店的老闆用茶水熱情招待了紅四師官兵。紅四師官兵在白芒坑期間與群眾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白芒坑有個「三眼泉」,是當地群眾取水飲用的地方。紅四師駐紮在白芒坑期間,擔心飲用水不夠群眾喝,便將「三眼泉」挖深、拓寬。後來,經過抗日隊伍、解放軍隊伍不斷的修建完善, 「三眼泉」成為頗具革命傳奇色彩的「紅軍井」。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1944年3月10日,洪月沖、洪月明、洪亞仁、洪木安及呂甫英等人以舞醒獅為名進行串聯活動,在白芒坑老屋祠堂成立了30多人的農會組織,洪月沖任會長,洪月明任副會長;同時成立了婦救會,劉運英任會長,朱石妹任副會長。6月25日,白芒坑民兵自衛隊洪進光、洪水安在茶店地段放哨時,在洪亞仁的協助下抓獲了1名為日軍探路的漢奸,當場查獲其隨身攜帶的日軍軍用地圖和指南針。白芒坑民兵自衛隊與平陵鄉聯防隊配合在鏟頭坳伏擊巡迴騷擾平陵地區的日軍,傷敵10多人,斃敵2人,繳獲槍支和彈藥若干。農會會長洪月沖為掩護部隊撤退受重傷犧牲。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1948年4月12日,國民黨軍保八團一個加強營和平陵吳伯梅聯防隊共500餘人從西、南、北三面圍了當時駐守平陵白芒坑村的博龍河人民解放軍部隊——飛龍隊。飛龍隊60多人在謝光、邵國良、林志的指揮下和白芒坑民兵的配合下奮起反擊,搶佔制高點,激戰一天,最終將敵擊潰。此戰擊斃國民黨軍8人,擊傷30多人,是一場以少勝多的保衛戰。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整體保存較為完整。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遺址松齡圍,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坐東南向西北,總面闊55.15米,通進深26.4米,占地面積約1456平方米,有房屋80多間,結構形式為土坯磚瓦結構,是典型的客家三進式建築,目前保存較好,用於開放展覽。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遺址老屋祠堂,原為三堂三橫、土木結構的客家圍龍屋,前有池塘,後有群山,中間為洪氏祠堂,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目前,舊址只剩下一個用鐵片臨時搭建的拜祭點,其他房屋都已坍塌。現在已經平整土地,重新開始種植作物。遺址前有村道橫穿而過,後種有30畝樟樹。鏟頭坳伏擊戰遺址,位於山坳,兩邊是高山密林,植被保存良好,前往遺址的沿途現已鋪設好水泥路。白芒坑保衛戰遺址,位於山林,林木茂盛。洪亞仁茶店是白芒坑村民洪陽明夫婦帶著兒子洪亞仁,在村口路邊開設的一個茶亭,方便過往客人歇腳、飲食。目前,洪亞仁茶店遺址已經納入龍門紅軍園建設,在距離原址20米處重建。重建後是是一間鋼筋混凝土水泥磚砂石結構的瓦房,牆體土黃色,琉璃瓦頂,位於龍門紅軍園入口右側,前有小廣場,側面是荷花塘,建築占地面積約46.6平方米。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於2010年10月28日被龍門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授予其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2月13日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9月被中共惠州市委公佈為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8月被中共龍門縣委授予龍門縣黨員教育基地。2018年被惠州學院授予繼續教育培訓專案現場教學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