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香港網媒上看到一位的士司機留言,這裡我按文轉述:“現在有兩個選擇,出門工作會染上新冠病毒,可能會病死,而工作一直停擺,可能會餓死。那我寧願出門工作,即便染上病毒還可醫治,不一定就是死。沒工作、沒收入就一定會死。”
這段留言雖然比較極端,但反映了香港市民對抗疫持續半年多,仍看不到全面復工復產的時間表,難免流露悲從心來的情緒。
1
在香港疫情突發第一波時,特區政府整體應對的措施到位、平衡。
一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政府呼籲部門和企業允許職員在家辦公,最低限度減少傳染病擴散。同時推出限聚令,公眾場所減少人群聚集。
二是政府出資和民間力量兩條腿走路,緊急生產抗疫物料,如口罩、消毒液等,短時間內遏制了哄搶抗疫及生活用品的情形,很快消減了市民的恐慌情緒。
三是加強口岸管理,對提供生活保障的人和車作特殊處理,其他一律停止進出入香港。在當時對病疫特性不明的情況下,這一嚴厲措施很大程度上,阻截了人傳人感染。
四是迅速推出兩輪抗疫基金共1600億元,援助因疫情停工停產造成困境的中小企,使他們渡過這次全球性的難關。無論企業或個人分享多少資金援助,起碼可以讓企業和員工先活下來,為下一步復工複產作準備。
以上措施,對於抗擊疫情第一波的衝擊,發揮了有效的作用,香港也成為周邊地區的防疫示範。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防控疫情已進入常態化,僅靠“嚴控”和“派錢”兩招遠不足夠,如果沒有各種措施跟上,這場仗是打不贏的。
在此關鍵時期,尤其要避免防控疫情與復工複產出現的失衡。
“防疫抗疫”與“復工複產”是一個銅幣的兩面。
當疫情爆發時,抗疫防疫應放在第一位;
當疫情進入平穩常態時,復工複產就應放在第一位。
內地之所以能夠成功戰勝疫情,並且在恢復經濟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主要原因是指導明確,抗疫是為全面復工複產創造條件,復工複產不忘防疫,是為了防止因全面復工而引起疫情的反彈。
這是內地打贏這場疫情的管治辯證法。
2
香港政府在處理抗疫問題上,應該敢於往前再行多幾步,既要控制疫情不再擴散,也要考慮經濟如何恢復;既要尊重醫學專家意見,更要吸取內地以及國外的經驗和教訓,從而制定一套適合於香港防控措施,讓社會重回正軌。
如何改變當前在防疫與復工兩者間的失衡,特區政府應該有更大的擔當:
第一,檢測與健康碼應同步進行。
特首日前表示,由政府安排的新冠肺炎病毒檢測剛好超過一百萬個,總算邁出了正確的一步。
而且,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派出了檢測小組到港提供專業意見,內地的檢測公司也在檢測試劑方面提供大量而無償的支援,對於擴大做好特定組群檢測和普及社區檢測,都有極大的幫助。
檢測對於查病源是重要的,但對於健康人群而言還應有一定的標識,使他們可以儘快、安全地回復正常工作與生活。
僅做其一,拒絕其二,會讓抗疫部署成為“跛腳”,成效不大。
目前粵澳兩地已經互認“健康碼計畫”,香港不應該拖粵港澳三地通關的後腿,早推出對香港就早主動。
第二,醫療專家與商界應互相尊重,攜手合作。
一些中小企已處於休克狀態,再持續下去即使派錢也難以讓企業重生。
不少餐飲、旅遊、零售為了儘早復工複市,紛紛提出健康碼的建議。
但個別醫療專家以及部分醫療利益集團,不從香港大局出發,卻以“概念不正確”予以否定,客觀上是對恢復經濟的阻撓,這是不正常的。
恢復香港的經濟,不但商界著急,基層打工仔更著急,若商界提出的措施有不完善的地方,可以補充調整,但不應該以疫情未結束而全盤否定。
特區政府應掌握香港的話語權,對專家表達的各種意見,不能百般順從,聽之任之,而應有所取捨,有所堅持,有所完善,從而逐步形成香港特色的防控措施。
第三,在嚴控口岸和促進人流方面,應大膽運用科技手段。
香港持續封關半年多,除了極少數必須的人和車可以豁免外,其他一切禁止。
但近鄰的澳門卻已經打開了口岸,不但兩地的市民如常往來,甚至停擺多時的自由行也開啟了。
澳門靠的是科學手段,用大資料聯通兩地的防疫網,政府第一時間掌握高、中、低風險地區的人流,既方便政府把握動態的疫情,也為市民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香港政府多年來不斷增加創科投資,現在應該是運用的時候,讓大資料來處理口岸通關,不但條件成熟,而且也有迫切性,不能繼續靠行政管理手段解決人流、物流,既不科學也不合情理。
第四,要敢於觸碰反對派主張所謂的“人權”、“自由”的濫調。
近期,一些亂港分子如黃之鋒等人,在社交媒體上不斷散佈謠言,歪曲事實,聳人聽聞地聲稱,政府進行大規模檢測的目的,是“建立一個DNA資料庫”,“可用於鎮壓香港示威者”等等,蠱惑人心。
對這類黑白顛倒、滿嘴如糞的偽科學言論,全社會都應以誅之。
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每個人的隱私都受到法律的保護,特區政府還明確表示,所有個人資料與檢測結果將會在檢測計畫完成後一個月內刪除,同時還承諾樣本瓶不會標示任何個人資料,檢測機構只知道樣本瓶序號,並不知道樣本屬於何人。
對於一小撮人製造的所謂“人權”、“自由”論,並將此淩駕在香港市民的生命之上,特區政府應嚴肅對待,除了發聲明外,還應加強專業宣傳。
政府的醫療顧問,更應站出來向市民解釋和引導,不應人云亦云,這樣會誤事誤民。
除了被動回應外,還可推動一些公營機構、有良心的商業機構,率先實行檢測和健康碼,向市民作出安全、守法的示範。
抗疫拖延至今,香港市民心中的期望,是能夠儘快“復工復產”,因為“復工”可以保住飯碗,“復產”可以保住經濟,這是我們的命脈。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