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波疫情爆發,本港經濟再度重創。正當社會期待設立失業援助金之際,政府卻倒行逆施,繼續擁抱錯漏百出的保就業計劃。筆者並非社福政策的專家,但本文旨在結合所見所聞和新聞報導,分析政府在保就業計劃錯判形勢,嚴重動搖市民信心,未來勢必重創建制派選情。
據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保就業計劃是協助僱主撐過疫情,保留僱員;待經濟復甦時,僱主便可乘勢而起。他還在電台節目補充兩點:一)相信很多僱主如果不受疫情影響,也不會申請計劃;二)曾考慮要求僱主將補貼全數給予僱員,但評估過若這樣做,預計一半僱主不會申請。所以,計劃要有所取捨,保的是僱主與僱員的關係。看到這裡,不知道你如何評價這項計劃?
如果從僱主的角度出發,保就業計劃無疑是成功的。相反,對僱員來說,它可能是2020年最失敗的政策。筆者認為計劃至少有三大問題:
一)限制少,漏洞多。政府聲稱僱主不能裁員,並會隨機抽查機構作實地視察。假如發現違規行為,會罰款或要求僱主退回補貼。不過,坊間已出現大量疑似違規的行為,甚至有「0承諾受薪人數公司」的出現。即使最後能討回公道,但追查過程已被人大造文章。筆者不禁想問,當羅局長指責失業金運作成本高時,又能否向公眾交代維護這破爛不堪,遭人濫用的保就業制度增加了政府多少成本?又聘用多少僱員負責抽查?
二)款項是經僱主轉交給僱員,過程複雜,難以解釋。即使僱員延續受聘,領取薪津,但大多對政策無感,甚至懷疑僱主無良,將補貼用作別的用途,如發給公司高層們當禮包等;
三)予人官商勾結的觀感。很多企業領取過百萬的補貼,將來會否出現某些受惠企業禮聘退休或離開了的政策執行者,惹人誤會呢?
當然,筆者不排除羅局長相信性本善,很多企業能仿傚匯豐銀行及香港賽馬會不申領資助,將款項讓路給有需要的中小企。不過,現實又是如此美麗動人嗎?
整體而言,政府一方面推動保就業計劃,透過僱主會發放補貼給僱員,保住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則放寬申請綜援的資產限額作補底,幫助有經濟困難的家庭。前者已錯漏百出,後者更不近人情。筆者認為羅局長忽略了同住的家人必須一起申領綜援的大前提。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有一個捉襟見肘的4人家庭,父母及兄長因黑暴及疫情衝擊而失業,做弟弟的卻幸運地如常工作。這個時候,要不弟弟辭職,全家領取綜援,要不父母及兄長忍受沒有收入的日子。當然,不能排除弟弟會將薪金與家人共享。筆者只是想借這個例子表達,不管是保就業或綜援計劃,它們並非如羅局長所想的那樣全面。
香港GDP下跌約9%,而4月至6月失業率達到6.2%,創15年新高。近日香港製造業總工會的調查指六成受訪者稱未能受惠政府的保就業計劃。雖然調查結果只能反映個別行業,但仍能反映政府最近協助勞工抗疫的失敗。為此,筆者有三個建議:
一)成立失業援助金。猶記得羅致光局長曾狠批,無須供款無須經濟審查的失業援助金會增加道德風險,影響勞動市場,僱主僱員行為,甚至家庭或個人消費和儲蓄行為。不過,非常時刻做非常事。假如擔心金額過高,出現美國那類有市民故意失業,推高失業率的情況,筆者認為較可行的做法是設立每月派發低於綜援金額的失業援助金,並按強積金供款紀錄,由政府統一派發,不需僱員申請。
二)假如要沿用保就業計劃,政府應參考新加波,按公積金戶口紀錄計算補貼金額,而非依賴企業所申報的僱員資料。同樣地,在香港,亦能如此。因為強積金詳細紀錄了每名僱員及僱主的資料,所以僱主難以虛報資料以得到更高的資助額,更不能裁走高薪職員,再以低薪重新聘請員工充數。
三)要設立「救急錢」,容許市民局部地提取強積金的僱員供款部分。政府不可能長期派錢,令市民過於依賴,所以,讓市民在非常時期動用自己的供款,也是可取的辦法。
國家派核酸檢測支援隊助港抗疫,確實令人振奮。不過,特區政府的施政長期離地,市民對祖國的熱情能支撐多久?倘若不改變特區政府官員老是活在象牙塔制訂政策的毛病,筆者相信建制派未來的選情只會更差。再多國家在抗疫的幫助,都無法彌補特區政府令建制派所損失的選票數量。試想當愛國愛港的市民面臨疫情,眼見政府碌碌無為,半年如此,一年後的立法會選舉依舊停滯不前,愛國愛港的信念能飽腹嗎?能持續地轉化成建制派的選票嗎?答案不言而喻。
王俊傑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