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2日到9月7日,由中宣部和中央台聯合制作的6集大型紀錄片《同心戰「疫」》,在中央台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紀錄片以影像全景方式,記錄了内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況。
第一集《令出如山》。
《同心戰「疫」》總共6集,每集約55分鐘,分別為《令出如山》、《生死阻擊》、《堅強防線》、《眾志成城》、《命運與共》、《人民至上》。過去兩日9月2日及9月3日晚8点,已經播出了《令出如山》和《生死阻擊》兩集。
第一集《令出如山》講述了在疫情突發,病毒未知情況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全國抗疫工作,帶領全國人民共同阻擊疫情的歷程。中央政府一聲令下,武漢各大醫院的CT機超負荷運轉,武漢市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全國上下齊心協力的抗疫局面迅速形成。
各地援鄂醫療隊隊員支援武漢。
在片中,陸軍軍醫大學應急醫療救援隊連夜集結,奔赴武漢;各地援鄂醫療隊隊員支援武漢;來自全國各地的4萬多名建設者日夜趕工,用短短十多天就建好正常情況下至少要數月才能竣工的雷神山、火神山兩座傳染病醫院。
第二集《生死阻擊》講述了面對前所未見的新型冠狀病毒,國家調動龐大資源,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在片中,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拔地而起;建立方艙醫院,迅速擴充收治容量。短短10多天內,建成16座方艙醫院,共有1.4萬餘張床位,定點醫院也由最初的2家增加到86家,儲備床位超過了3萬張。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邱海波、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等各學科專家展開研究,總結抗疫之策。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舉全國之力,保衛武漢。
紀錄片在挖掘大量事實細節基礎上,展現中央政府在抗疫戰爭中的指揮方略和決策過程,以及醫護人員、志願者、社區工作者、快遞員甚至居家隔離的每個中國人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
紀錄片總導演劉美佳。
「真實是這部紀錄片的力量所在,無論是逆行出征的醫護人員、迎難而上的志願者,堅守崗位的社區工作者、快遞員,還是居家隔離的每個中國人,大家在突如其來的危急關頭都迸發出了自己都想像不到的力量。」紀錄片總導演劉美佳告訴記者。
據了解,紀錄片創作團隊從2月下旬開始投入工作,素材一方面來自央視在武漢前方攝製團隊的拍攝內容,另一方面也來自海量的新媒體素材,與多數紀錄片製作有所區別的是,《同心戰「疫」》是在「戰時」狀態下誕生的。
劉美佳表示,紀錄片前、後方的團隊都像在「打仗」一樣,全國的疫情防控形勢都很嚴峻,團隊一邊要做好疫情防控,一邊要馬不停蹄、一輪一輪地修改腳本、編輯畫面,團隊裡男生理髮都是互相幫忙理的,可以說一直處於「作戰」狀態。「他們每個人都是這場疫情阻擊戰的親歷者、見證者,這部紀錄片正是用最樸實的畫面和同期聲,講述他們經歷的故事。」劉美佳說。
觀看影片按﹕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於很多中國人民來説,疫情雖然令到社交活動減少,生活節奏變慢,但他們可以安心在家,仍然衣食無憂,這種安心與無憂的背後,是大規模的醫療力量的集結調動,而這種集結調動有賴於完整工業體系提供的有力支撐,歸根究底,是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的體現。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日前,國際能源署發布了2024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和《可再生能源報告》,認為全球能源市場正進入由中國引領的「電力時代」,中國正在帶動全球電動汽車發展崛起。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稱,當今世界幾乎所有的能源故事都是中國故事。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今年10月舉行的一場記者會上表示,全球的能源轉型不應只有中國故事,更要有各國團結合作的世界故事。
「每消費3度電中,就有1度電是綠電」
據央視新聞,今年8月,國家能源局發布《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公布了「綠電成績單」:2023年,中國風光發電量超過了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中國全社會每消費3度電中就有1度電是綠電。
綠電即「綠色電力」,是指通過可再生能源産生的電力,如風能、太陽能等。綠電的「綠色」屬性明顯,但劣勢也突出——「靠天吃飯」,受天氣、季節等影響較大,電力穩定性差。如何穩定輸出?
方法一,使用「充電寶」。
內蒙古風力資源豐富,風能資源可開發量居全國第一。
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的20萬千瓦風電基地,大功率風機矗立在遼闊的草原上,巨大的風機葉片,將草原的風源源不斷地轉化為清潔的電能。
風機葉片直徑在195米左右,在額定功率下,每轉一圈,大概能發出9.3度電。風機發出的電能,通過高壓輸電綫路併入電網,傳送到千家萬戶。
因為風電「看天吃飯」,為保障電力電量平衡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風電場配套建設了40兆瓦的儲能系統。儲能裝備就好像是「充電寶」一樣,將不穩定的風電,化零為整進行存儲,有效地提高了風電利用率,而且為電力系統運行提供調峰調頻能力,提高了電力系統整體的穩定性。
方法二,「水光互補」。
位於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的塔拉灘,一度是沙塵肆虐、寸草不生,如今却是青草茵茵、羊群遍野,這裏的羊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光伏羊」。
這些變化要歸功於塔拉灘光伏發電園區的建立,這也是全球裝機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園區。
走進園區,目之所及,一排排光伏發電板整齊排列,吸收著陽光,生産清潔電能。
但光伏發電同樣「看天吃飯」,比如遇到陰雨天氣,雲層遮擋住太陽,光伏電站發電能力會迅速下降。
解决方案就是:龍羊峽水電站「水光互補」,當太陽光照强時,用光伏發電,水電停用或少發;當天氣變化或夜晚時,可以通過電網調度系統自動調節水電發電,减少天氣變化對光伏電站發電的影響,從而獲得穩定可靠的電源。
一條330kV架空綫路,將塔拉灘的「光能」和龍羊峽的「水能」串聯起來。通過「水光互補」,極大地提高了水電站送出綫路的經濟效益。
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一年可發電14.94億千瓦時,對應到火力發電相當於一年節約標煤46.46萬噸,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22.66萬噸。現在青海清潔能源進行跨區外銷,江蘇、北京等15個省區市都用上了塔拉灘生産的清潔電能。
在向外輸送「綠電」的同時,光伏板還為塔拉灘帶來了「綠化」效果。以前塔拉灘是大片的荒漠化土地,光伏電站建成以後,蒸發量、風速、沙塵都大大降低,光伏板下植被日漸恢復。
光伏板下建起了「光伏牧場」,養起了「光伏羊」。光伏板下的青草成了羊飼料,羊則成了園區裏的「除草工」,避免了雜草長得過高影響光伏板發電。同時,「光伏羊」也成為提高當地群眾收入的一個重要渠道。
提前6年兌現承諾
在中國還有很多類似的綠色工程。當下,一批清潔能源重大工程正在全力推進。
東南沿海,一個200萬千瓦的灘塗光伏示範工程正在加緊建設。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若羌100萬千瓦光熱光伏一體化項目建設全力推進。
截至今年9月底,中國風電、光伏裝機合計達到12.5億千瓦。2020年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宣布,到2030年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如今,這一目標已提前6年實現。
如今,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潔電力供應體系,為各領域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中國轉型,助力全球
幾個月前,國際能源署(IEA)在其發布的《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展望》報告中預計,當前和未來,全球電動汽車需求將「持續强勁增長」,而中國電動汽車的出口,有助於推動全球實現能源轉型。
報告預計,今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將達到1700萬輛,其中中國的銷量就達到約900萬輛,這意味著今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的近六成在中國市場。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認為,中國電動汽車的技術和競爭力目前在國際上都比較領先,電動汽車出口對於緩解氣候變暖和全球能源轉型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産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增長29.9%。中國「新三樣」的産業在開放競爭中快速發展,形成了先進的綠色産能,為全球的能源轉型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依托持續的技術創新、完整的産業鏈供應鏈體系、充分的市場競爭、超大規模市場,實現了新能源産業快速發展,也推動了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成本大幅下降。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報告指出,過去十年間,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了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於中國創新、中國製造、中國工程。
今年1月,國家能源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潘慧敏表示,目前,中國風電、光伏産品已經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出口額分別超過334億美元和2453億美元。
中國是全球能源轉型的推動者、貢獻者。十年來,中國可再生能源年度新增裝機全球的占比均在40%以上。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從13.6%提高到18.5%,其中,中國的貢獻率為45.2%。
此外,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積極拓展綠色能源領域合作,一大批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為所在國提供了清潔、安全、可靠的能源供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