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早前路過石硤尾街市,見到魚檔掛出招工廣告,用1000元日薪請人,掛了兩個月也請不到人。做賣魚一個月返工22日,有2.2萬元人工,收入相當不錯。當然賣魚不是人人喜歡做的職業。但有工無人做,香港的失業情況真是那麼嚴重嗎?

魚檔請了兩個月也請不到人。
看本港的失業數字,又的確在不斷上升,最新公佈的7至9月失業率再升0.3個百分點,至6.4%水平,是2004年11月以來的16年新高。失業重災區是零售業,其中零售、住宿、膳食服務業失業率急升0.8個百份點至11.7%,是「沙士」之後的高位。雖然疫情稍為穩定,但失業問題正在惡化當中。特別是11月底政府第二輪保就業計劃結束之後,學者預計到時香港的失業率會衝上7%的水平。
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當年第二季和第三季的失業率曾升上8.5%高水平,之後急速回落。當年沙士疫情延續的時間不是很長,由2003年2月確診第一宗個案開始,到同年6月疫情已完全消失,沙士高峰期只有4個月。但如今香港面對的問題是早在去年6月開始先受到暴力社會運動衝擊,令到零售生意下跌,今年再爆新冠疫症重擊,疫情至今已延續了9個月,但仍未見到盡頭。只是因為有政府的保就業計劃的大力干預,才拖住失業率不至於大幅上升。
有人問,為何如今的失業感覺,好像沒有2003年那麼差?2003年沙士時對於失業的恐懼感非常強烈,有兩大原因。第一、2003年沙士的時候,股市和樓市都暴跌,由於財產急速蒸發,令到很多僱主額外驚恐,所以裁員、縮減開支的反應特別快。而如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都在大幅放水,令到利息接近零水平,實體經濟雖然很差,但股市樓市卻仍在高位。用美國的講法是「大街衰退,華爾街旺場」,很大程度上穩定了很多老闆的情緒,他們對前景沒有沙士時那麼悲觀,雖然生意蝕錢,但亦願意捱多一段時間,有些僱主甚至把物業再按揭,套現支撐生意。
第二、香港社會較以前富裕了,很多年輕人都可以回家靠父母。看失業數字,今年7至9月, 20至24歲年青人共有4.5萬人失業,失業率高達20.1%,即5個年青人就有一人失業,較去年同期大增了10.3個百份點,年青人的失業情況,其實相當嚴重。不過,由於現今社會較前富裕了,就算不說那些擁有不少資產的中上階層,即使是住在公屋的勞工階層,經過20、30年的財產累積,不少人都會有幾十萬元的積蓄,再加上公屋租金也不高,就算失業,用積蓄支付日常的生活費,仍可以頂到一段較長時間。而很多年青人對失業也不擔心,因為他們可以返回父母的家中,繼續生活,不至於沒地方住、沒有飯開。過去「馬死落地行」,如今馬死會返屋企。
香港目前的失業人數接近26萬,今年9月有23萬宗綜援申請,而失業綜援申請有1.9萬宗。按理,如果這些失業人士「好等錢洗」的話,魚檔就不會兩個月都請不到人。主要還是社會富裕了,餓不死人,打工仔會對職業更加挑剔,不喜歡的、甚至不夠體面的便不做,所以才出現失業率高企,魚檔缺人的怪現象。
可以預見,香港的失業狀況,勢將急速惡化。國泰航空宣佈大公司裁員的第一刀,即日停止國泰港龍的運作,集團包括國泰港龍航空將整體削減約8500個職位。集團透過凍結招聘和自然流失,實際上裁撤的員工只是5900人。單計國泰裁減的5900人,就等於增加了0.15個百分點失業率,未來失業率還會上升。
香港人是有錢不知驚。中老年人的積儲本來為了養老,在還有工作能力時失了業,掏空了積蓄,老來生活難捱。年青人失業就回家,甚至當放假又一年,不止令心態懶散,工作能力每況愈下,最後吃光家人積蓄,只能靠社會福利過活。
我當然不敢叫大學生去賣魚,但見到這種失業狀況都不識驚,見到政府放寛本地團至30人,還有人去追問為何不放寛示威遊行人數時,就生起一種「何不去示威」之嘆。見到如今海嘯式的經濟狀況還不識驚,仍然不斷想去搞政治者,難道示威遊行真是有得開飯?未捱過餓,真是不知捱餓之慘了。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