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講師陳惜姿今日在《明報》專欄宣布擱筆。陳惜姿提到,撰寫《明報》專欄已16 年,即使最忙碌時,仍沒脫稿,形容或許是潛意識作祟,近來卻多次忘記交稿,害編輯苦候,令她深感抱歉。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講師陳惜姿。
陳惜姿在文中指出,再有好友離港,「看到他們拍下的片段,他倆跟朋友逐個擁抱」,「想到要相隔多久才再見面,便開始憂鬱。」她又指,「離開者要面對陌生國度,留下來的也要每天適應新生活,都不容易」,反問「失去的,是擁抱時的溫度,是酒酣耳熱的暢談,還是什麼」。
陳惜姿表示,「每次聚頭都當作最後一次,不知下次見面,又有誰已離開?告別太多,表面看來一切如常,但內心已疲倦不堪」。由於「從心底冒起的疲憊,令下筆時常覺力有不逮」,她認為「是時候擱筆一會」,讚揚《明報》讀者是最好的,也感謝讀者多年來的關心、來信,「希望各位珍重,後會有期」。

陳惜姿講解「2013國教版圖」。
陳惜姿曾任《明報》記者,其後成為《壹週刊》副總編輯。同時,她是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的召集人,於2012 年參與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獨立成科,要求教育局立即撤回國民教育課程、以及重新諮詢教師、家長和學生等。
2013年,陳惜姿批評以培養國民身分認同作為學習目標,一方面因為身分很難界定,各人理解差異極大,而且教學目標和方向缺乏自主性;另一方面,她不認同所有人必然要為此身分感到自豪。
曾與陳惜姿共事的資深傳媒人屈穎妍表示,陳惜姿並不是普通家長,而是《壹週刊》副總編輯,黎智英愛將,後來退下火線躲在中文大學新聞系教書,一直深耕細作,教出一代又一代黃記者。

資深傳媒人屈穎妍。文滙報圖片。
除陳惜姿外,已退休的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馬傑偉上月初也在《明報》專欄《人文館》中透露,結束其20多年的專欄。他未有具體解釋擱筆原因,但語重心長稱「當年我還是執念於留住美好,當美好留不住,今宵的珍重,是傷感愁苦的」,形容「時局變化不定,生活奔流如水,心想把河水抱緊,愈是抱緊,水的重壓愈大,是苦之源、痛之本。」

已退休的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馬傑偉。周保松Facebook圖片。
自《國安法》去年生效之後,專欄作家紛紛封筆。信報《林行止專欄》今年 7 月告別讀者,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亦於同月在《am730》專欄中宣佈封筆。今年 6 月,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亦宣佈告別其 15 年來的《明報》專欄。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