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齊國的軍隊違背了盟約,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和魯國大夫曹劌共乘一輛兵車,與齊國的軍隊交戰於長勺。齊魯兩支軍隊各自擺下陣勢。齊軍仗著人多勢眾先擂響戰鼓發起衝鋒。
網上圖片
魯莊公正準備擂鼓備戰,曹劌勸阻他說:「不急,等一會兒!」見魯軍按兵不動,齊軍第二次擂鼓,又發起衝鋒。魯軍仍舊守著陣地不見動靜。直到齊軍第三次擊鼓發起進攻時,曹劌才果斷下令:「擊鼓,開始進攻!」
網上圖片
魯軍士氣大振,勢不可擋地沖向敵陣,已現疲態的齊軍陣腳大亂,狼狽潰逃。魯莊公高興極了,連誇曹劌有水平,曹劌解釋說:「等到敵軍擂鼓三遍時士兵已乏力,而我軍士氣正旺,一鼓作氣,便能取勝。」
網上圖片
成語「一鼓作氣」原指戰爭開始時,鼓足勇氣。現在用來比喻做工作應該鼓起勁頭,勇往直前。或者比喻鼓足幹勁,把事情一口氣幹完。
我們經常以「一刹那」來形容一個極短的時間,那麼這個時間究竟有多長?我們可以透過佛經記載,來了解及計算「一剎那」及「一瞬間」。
網上圖片
據了解,印度世親所著的佛經《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十二》中載,「一彈指」頃有六十五刹那。那麼「一彈指」時間多長?外界有指「彈指」是用手指輕輕一彈的時間。但「彈指」及「刹那」都是印度的梵語,是佛教中計量時間的量詞。東晉時期,和尚法顯到了中天竺求取了一本《摩訶僧祇律》,記載了:「刹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
法顯所譯的經典 (網上圖片)
所以,從以上的資料就可以計算出「一剎那」。因為,一天一夜總共24小時,有30個須臾。即是每一個須臾就有48分鐘,再繼續除下去,一個「彈指」就是7.2秒,一「瞬間」為0.36秒。所以得出,「一刹那」就是0.018秒,即是千分之18秒。也能了解,「一瞬間」比「一剎那」時間長得多了。
網上圖片
再據佛教《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記載的來計算:「百二十剎那成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成一臘縛,此有七千二百剎那。三十臘縛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剎那。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據載,一日一夜有30牟呼栗多,900臘縛,54,000怛剎那,6,480,000剎那,所以「一剎那」時間為1/75秒,即約為0.013秒,即是千分之13秒。在不同佛教經典中,「一剎那」這個十分短暫的時間長短不一,其實速度大約是相機快門「百分之一秒」。
網上圖片
事實上佛教經典非現代原子科學的著作,況且萬事萬物本來瞬息萬變,不會乖乖靜止不動讓你去測量。所以經典有說法來說明「一剎那」,而且經典當中的準確度偏差可說是甚少,也證明佛陀的討論,並非如外界認為般粗糙,佛教經典的一些說法,也能達到現代原子科學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