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29日文章,原題:中國正在更新擺脫經濟不景氣的「方程式」 。作者詹姆斯·艾瑞迪。文章指北京正在用不同的方式刺激經濟,轉向搞「新基建」,包括建造新型公共工程項目、數據中心和空間站等。作者詹姆斯·艾瑞迪。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過去,每當中國面臨經濟挑戰時,往往會大舉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如今,中國的摩天大樓、大壩、公路和機場鱗次櫛比,為應對新的經濟問題,中國正在轉向新型基礎設施。
重慶的黃桷灣立交橋。
這次,中國遇上經濟放緩的挑戰,政府沒有召集戴著安全帽的建築工人,而是制定了連接數據庫、協調交通流和居住空間的藍圖。眼下,中國正在拓寬基礎設施的概念。
作為一種可靠的應急措施,在中國為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系統亂局而出台的巨額刺激方案中,基礎設施曾是重中之重。除避免經濟衰退外,大舉投資建造基礎設施還將中國提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建造了全世界最長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絡,在50多個城市建成了軌道交通,並最終使中國成為港口、大壩和5G移動通信等領域的全球領軍者。
這是國家規劃的一個壯舉。但面臨一些當代最深層次的經濟挑戰,中國如今的需求不同於以往。由於已經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中國再像以前那樣大興土木意義不大。如果說速度在過去對中國很重要,那麼需求可能是當今的最重要考慮因素。在中國政府5月公佈的33項「穩經濟」措施中,只有一項涉及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領導人要求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但重點在於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佈局建設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比如推進城市群交通一體化而非上馬新項目,以及正在建造的新空間站等服務於國家安全利益的項目。
中國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包含七大領域。
中國的一些最雄心勃勃的傳統基礎設施項目已促使一個大數據項目在今年獲批。該項目將成為類似於「南水北調」或「西氣東輸」的新型基礎設施。來自技術先進的東部地區的數據將在中國各地縱橫交錯,然後被輸送到可享受廉價水電和風電的西部地區的服務器上。
支持者表示,中國政府修建的這種高速數據系統,不僅將促進中國對光纖技術、計算機服務器、軟件、工程師和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還將壯大中國的數據處理器市場,就像中國的高速公路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就將這個自行車國度轉變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北京軟件項目區塊鏈服務網絡的經營者何一凡說,中央政府確實將數字經濟視為未來10年的主要驅動力。其公司正在談判加入這項被稱為「東數西算」的算力資源調配工程。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緬甸發生大地震,意外掀起中美軟實力競爭討論。中國航天技術、人道外交協同推進,積極參與救災;反觀美國,「黃金72小時」已過,救援隊未見影,美軍更質疑中國衛星圖像精準定位救援,會暴露美方在緬甸的一舉一動。
2023年3月28日,緬甸中部發生7.9級強震,至今逾2000人喪生,數千人受傷,造成大規模破壞,災情遍及泰國、中國雲南等。地震發生後,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迅速回應,尤其參與救援行動,而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在地震發生後18小時內抵災區,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中方還承諾提供價值140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又派出約400名專家和醫護人員進行救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更調度14顆衛星觀測災區,透過衛星影像精準定位重災區,協助救出倖存者。
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
相對而言,美國的反應卻顯得遲緩。美國駐緬甸大使館於30日宣布將提供200萬美元援助,惟這一數額與中國的承諾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華盛頓郵報》31日報道指,地震發生3天後,美國救援隊尚未抵達緬甸,反映出特朗普顛覆了美國過去在救災中的角色。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31日報道稱,目前還不清楚美國救援隊何時抵達緬甸。截至31日下午,地震「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
有前官員和國際援助機構負責人指,這一延遲主要是由於特朗普政府在削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預算和人員方面的決策。
美國駐緬甸大使館一名官員對《華盛頓郵報》表示,一個由3名USAID工作人員組成的代表團計劃在未來幾天內抵達緬甸,但目前不打算部署一支災難援助響應小組(DART)。
USAID經費削減和裁員,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
美國的援助政策在這次災難中暴露出來。特朗普在其第二次任期內表明,要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並已削減對外援助的經費。據一名USAID官員稱,兩年前,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7.8級地震後,美國在一天之內就派出了一支災難援助響應小組,隨後迅速部署了兩支城市救援隊,但目前政策改變,使這種能力受限制。
因為USAID的經費削減和人員被裁減,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今年2月,美國削減了緬甸40個發展項目中的39個,其中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同時,USAID緬甸特派團的15名官員中,有14人在2月被無限期停職。地震發生後,美國政府已忙著召回其中幾名官員。
前USAID官員Chris Milligan直言,美國因關閉政府的應急響應部門而無法及時反應,讓其他國家,如中國,在這種災難中走到了最前線,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美國在國際救援中的空缺。
緬甸的國家管理委員會在4月1日報導中指,截至當天,地震已造成2056人死亡,數千人需人道援助,這使得國際社會對人道救援的需求比以往更為迫切。隨著中國的救援隊增援,來自印度、馬來西亞、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的救援團隊也相繼抵達緬甸,形成了一個多國參與的救援網絡。
緬甸地震受災前後的衛星影像圖對比。
中方調度14顆衛星為救援提供精準影像 引起美軍方關注
另一方面,中方緊急調度14顆衛星,不僅幫助緬甸取得災後有效數據,亦更精準識別建築倒塌、道路損毀等災情,為救援部署提供關鍵依據。而最關鍵是,衛星資料亦能為物資運輸規劃路線,提供適當的臨時安置點選址。
惟有外媒指,中方調度衛星的動作,引起了美國軍方的特別注意,因美方「完全沒想到中方在衛星領域已經強大到這個程度了」,讓五角大樓感不安。
因中方調動14顆衛星緊急變軌,短時間內完成對災區的全覆蓋掃描,即時傳回精準影像,這種快速反應能力,說明中方衛星已具備靈活機動和協同作戰潛力
緬甸作為連接印度洋和中國西南部的樞紐,其戰略價值不可取代。有分析指,美國一直以來都試圖透過所謂的「民主改造」和軍事滲透,將緬甸納入其印太戰略體系,形成對中國的包圍。
但當下中方的衛星變軌技術,不僅能用於救災,也可應用於軍事偵察,能精準捕捉關鍵設施動態。美方擔憂的是此類技術若用於軍事領域,將削弱其「先敵發現、先敵行動」的全球監控優勢,進而影響航母打擊群和戰略轟炸機的部署效率。美方在緬甸的一舉一動,也都將被中方收入眼下。
簡單來講,中方衛星變軌援助緬甸地震,既是對美國太空技術優勢的挑戰,也是體現了國際責任擔當。而美國在緬甸問題上的「小動作」本質是其地緣政治工具化的延續,但因行動力不足與戰略短視,反被中方的高效與務實反襯出劣勢。